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近年来,黎平县敖市镇蒙村村通过夯实一座组织堡垒、完善一个体制机制、开展一项“护学”行动、用好一套家风家训、构建一张“数字”防护网等举措,在基层治理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取得较好的成效。
夯实一座组织堡垒。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下,蒙村村一直致力于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优配强党支部成员,逐步实现支委成员年轻化。目前,该村8名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为45.5岁,逐步实现“老带新”的目标。蒙村村现有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0名党员,8名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为45.5岁,组织建设战斗堡垒得到加强。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确21名党员与21名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开展关爱行动。同时,号召本村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引进了“莱斯科技有限公司”在黎平县城龙形街道生产手机钢化膜,带动蒙村村30多名劳动力稳定就业,解决了长期外出务工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
完善一个体制机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机制优势,全村按照“4个网格”的管理布局,从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网格长、联户长、“爱心妈妈团”等人员中,组织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村妇女主任为副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小组”。通过数据比对、走访排查,分类建立“未成年人工作台账”,加强管理。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建立固定联系关系,对重点需要关照的未成年人定期上门开展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关心关爱服务。争取县民政局的项目支持,在闲置的立子榜小学设置了“儿童之家”,在假期期间,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健康教育、生活技能指导等活动阵地。
开展一项“护学”行动。蒙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结合镇综治中心开展“护学行动”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红领巾小分队”行动。以自然寨为基础,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原则,由10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红领巾小分队”,推选出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分队队长,负责组织小分队成员上学、回家,避免孩子在上下学途中出现游玩走失等情况。蒙村村两委积极对接县客运车运营公司,组织学生家长、本地班车车主召开会议,商议成立“安馨”护学岗,明确本地2辆营运班车结合学生的上下学时间专门接送学生上下学,确保了该村79名走读生的上下学安全。同时,村两委在全村8个自然寨合理设置了6个接送点,由“押车员”和“红领巾小分队”队长配合清点上下学的学生人数和乘车途中的服务工作,形成了让家长“安心”让乘车学生“温馨”的“护学”行动。
用好一套家风家训。蒙村村历来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村两委组织本土专家、学者挖掘和整理家族谱牒,摘录提炼了“石、杨、欧”三姓氏家风家训,通过筹建“同心路”“明理长廊”“法治广场”“家风家训墙”,开展院坝会、长廊会、家庭会等家风家训学习教育活动,让家风家训入脑入心,成为子女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用好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村干、老模范等“银发”力量,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召集人的“五老”宣传协调小组,充分发挥“五老”在家风家训传承、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的作用,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和助学奖励活动,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良好家庭教育在蒙村蔚然成风。
构建一张“数字”防护网。按照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敖市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蒙村村“数字乡村”建设,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全村8个自然寨重点地点、重点部位安装智能AI摄像头16个,整合雪亮工程摄像头10个,形成了平安建设的“数字”防护网,为全村380多名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彭淑金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夯实一座组织堡垒。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下,蒙村村一直致力于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从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优配强党支部成员,逐步实现支委成员年轻化。目前,该村8名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为45.5岁,逐步实现“老带新”的目标。蒙村村现有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0名党员,8名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为45.5岁,组织建设战斗堡垒得到加强。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确21名党员与21名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开展关爱行动。同时,号召本村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引进了“莱斯科技有限公司”在黎平县城龙形街道生产手机钢化膜,带动蒙村村30多名劳动力稳定就业,解决了长期外出务工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
完善一个体制机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机制优势,全村按照“4个网格”的管理布局,从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网格长、联户长、“爱心妈妈团”等人员中,组织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村妇女主任为副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小组”。通过数据比对、走访排查,分类建立“未成年人工作台账”,加强管理。将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建立固定联系关系,对重点需要关照的未成年人定期上门开展谈心谈话、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关心关爱服务。争取县民政局的项目支持,在闲置的立子榜小学设置了“儿童之家”,在假期期间,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健康教育、生活技能指导等活动阵地。
开展一项“护学”行动。蒙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结合镇综治中心开展“护学行动”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红领巾小分队”行动。以自然寨为基础,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原则,由10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红领巾小分队”,推选出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分队队长,负责组织小分队成员上学、回家,避免孩子在上下学途中出现游玩走失等情况。蒙村村两委积极对接县客运车运营公司,组织学生家长、本地班车车主召开会议,商议成立“安馨”护学岗,明确本地2辆营运班车结合学生的上下学时间专门接送学生上下学,确保了该村79名走读生的上下学安全。同时,村两委在全村8个自然寨合理设置了6个接送点,由“押车员”和“红领巾小分队”队长配合清点上下学的学生人数和乘车途中的服务工作,形成了让家长“安心”让乘车学生“温馨”的“护学”行动。
用好一套家风家训。蒙村村历来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村两委组织本土专家、学者挖掘和整理家族谱牒,摘录提炼了“石、杨、欧”三姓氏家风家训,通过筹建“同心路”“明理长廊”“法治广场”“家风家训墙”,开展院坝会、长廊会、家庭会等家风家训学习教育活动,让家风家训入脑入心,成为子女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用好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村干、老模范等“银发”力量,成立以村党组织书记为召集人的“五老”宣传协调小组,充分发挥“五老”在家风家训传承、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的作用,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和助学奖励活动,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让良好家庭教育在蒙村蔚然成风。
构建一张“数字”防护网。按照全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敖市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蒙村村“数字乡村”建设,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全村8个自然寨重点地点、重点部位安装智能AI摄像头16个,整合雪亮工程摄像头10个,形成了平安建设的“数字”防护网,为全村380多名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彭淑金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