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博物馆  
皇史宬内违建终开拆 拆违后故宫博物院将对古建进行原貌修复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5-07 16:46:12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景一鸣 点击: 评论:0

 

  昨天,故宫旁的皇史宬内近600平方米违建开始拆除。记者和冠欣摄

  位于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是明清时期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档案库房。它分南北两院,由于历史原因,南院成了大杂院,违建、私拉电线问题严重。按照东城区《2018年-2020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于去年底结束。昨天,院内拆违工作正式启动。根据测算,整个院内的违建共有597.14平方米,将按计划逐步拆除,工期将持续50天,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古迹进行原貌修复,此次拆违对于古建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皇史宬坐落在南池子大街南口,推开已经脱了漆的南院大门,门内的景象与预想的落差不小。院内两侧是连成片的彩钢板房,蓝色的铁房顶和这座古建显得格格不入。小厨房、小厕所……原本气派的庭院,被违建挤成了大杂院。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城管执法队队长朱卫东带着记者深入庭院内部。沿途中,矗立在南北两院之间的一堵高墙上,还隐约能看到三座大门,但是,也几乎都被违建遮去了大半。

  据朱卫东介绍,皇史宬的正殿坐落在北院,气势恢宏,“石室金匮”至今保存完好;南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大杂院。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院内的违建越来越多,截至去年,皇史宬南院共有35间违建房屋,涉及21户人家。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已于2019年底全部完成。

  昨天下午,经过施工人员作业,靠近院门的一间彩钢板房被拆得只剩下了骨架。整个院落内,由于违建房屋和古迹直接接触的地方比比皆是,所以,每一个破拆动作施工人员都格外小心。朱卫东说,施工期间,不破坏文物的一砖一瓦是此次拆违的根本原则。而且,施工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严守防疫要求。根据《皇史宬文物腾退项目施工现场守则》,进门前每名施工人员都要测量体温,并进行相关信息登记。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结合防疫要求,现场共有20名施工人员参与作业。施工人员会采取点对点的管理模式,做到住处和施工现场“两点一线”。

  据了解,待皇史宬南院违建拆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专业修复,还原古建风貌,届时皇史宬南北两院的风貌将完整统一。此次拆违工作,不仅是给文物古建修复工作提供保障,更是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工作中的必要一环。(记者

  昨天,故宫旁的皇史宬内近600平方米违建开始拆除。记者和冠欣摄

  位于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是明清时期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档案库房。它分南北两院,由于历史原因,南院成了大杂院,违建、私拉电线问题严重。按照东城区《2018年-2020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于去年底结束。昨天,院内拆违工作正式启动。根据测算,整个院内的违建共有597.14平方米,将按计划逐步拆除,工期将持续50天,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古迹进行原貌修复,此次拆违对于古建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皇史宬坐落在南池子大街南口,推开已经脱了漆的南院大门,门内的景象与预想的落差不小。院内两侧是连成片的彩钢板房,蓝色的铁房顶和这座古建显得格格不入。小厨房、小厕所……原本气派的庭院,被违建挤成了大杂院。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城管执法队队长朱卫东带着记者深入庭院内部。沿途中,矗立在南北两院之间的一堵高墙上,还隐约能看到三座大门,但是,也几乎都被违建遮去了大半。

  据朱卫东介绍,皇史宬的正殿坐落在北院,气势恢宏,“石室金匮”至今保存完好;南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大杂院。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院内的违建越来越多,截至去年,皇史宬南院共有35间违建房屋,涉及21户人家。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已于2019年底全部完成。

  昨天下午,经过施工人员作业,靠近院门的一间彩钢板房被拆得只剩下了骨架。整个院落内,由于违建房屋和古迹直接接触的地方比比皆是,所以,每一个破拆动作施工人员都格外小心。朱卫东说,施工期间,不破坏文物的一砖一瓦是此次拆违的根本原则。而且,施工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严守防疫要求。根据《皇史宬文物腾退项目施工现场守则》,进门前每名施工人员都要测量体温,并进行相关信息登记。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结合防疫要求,现场共有20名施工人员参与作业。施工人员会采取点对点的管理模式,做到住处和施工现场“两点一线”。

  据了解,待皇史宬南院违建拆除后,将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专业修复,还原古建风貌,届时皇史宬南北两院的风貌将完整统一。此次拆违工作,不仅是给文物古建修复工作提供保障,更是北京城中轴线申遗工作中的必要一环。(记者景一鸣 实习生 傅丹桐)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博物馆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