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史话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重访乌江 | 吴维应和他的猪拱箐苗族起义博物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4-26 21:49:19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高大涛 点击: 评论:0

 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吴维应,家住七星关区青场镇上寨村。从小,吴维应就听父亲讲述村子背后的苗营大山上的故事。2001年,教了38年书的吴维应已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人生旅程——建立猪拱箐苗族起义博物馆

  文物保护法十六字方针(吴维应老人所写)

  吴维应永远记得,8岁时,就被父亲带着爬离家3公里的苗营大山,一路爬山,就一路听父亲讲陶家兄弟带领苗族同胞揭竿而起的故事:1860年,苗族同胞陶兴春不堪腐败的清政府剥削,在赫章韭菜坪发动了苗族起义。当时,陶兴春带领起义军攻打贪官污吏和大户,并把得到的粮食分给贫苦大众。陶兴春的起义军到赫章海马姑建立第一个根据地时,队伍已经扩大到4万人。随后,起义军的影响扩展到云南昭通、四川叙永等地,涉及到20多个州县,朝廷派兵到七星关与陶兴春交战1个多月。此时,陶兴春派人到猪拱箐(今苗营大山)侦查地形,发现这里“北面一径通山顶,南面一片悬崖”易守难攻。激烈交战后,双方伤亡惨重,1861年10月,陶兴春就把起义队伍拉到了苗营大山上。相传,在陶兴春安营扎寨后,浓雾就开始笼罩在山头,山下村民只能听到鸡鸣狗吠,等大家上去一探究竟时,发现上面已经修起了3万余间房子,挖出了上千条战壕,吃穿住行都在上面。1867年6月19日,清政府派了云、贵、川、湘等地的官兵来攻打陶兴春,苗族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剿灭。

  猪拱箐义军主山图(吴维应老人所绘)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吴维应这个汉族人对猪拱箐苗族起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退休后,吴维应经常到苗营大山上去感受和遐想当年起义军的生活场景,对山上的大梁子、羊丘岩等小地名烂熟于心。听吴维应讲,至今都还能在苗营大山上看到几十条战壕的遗址。

  “我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2000年前后,当在电视中看见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后,更加坚定了建立猪拱箐苗族起义博物馆的信念。”吴维应说。

  自那以后,白天,吴维应下乡去找寨老摆猪拱箐苗族起义的故事,并到起义军活动过的地方实地采访、收集资料。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马鞍

  2002年,吴维应把写就的调查报告递交到青场镇政府,希望能够把苗营大山开发成旅游景点,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这些年来,吴维应一直坚持写调查报告,并得到了村支书吴学正的支持,希望能把猪拱箐像韭菜坪一样开发、打造起来。

  为让乡村旅游有灵魂,吴维应建起猪拱箐苗族起义博物馆,并陆陆续续收集了400多件藏品,其中有大刀、铅枪等武器,还有酒器、马鞍等。

  羊角

  “我馆里的东西绝大部分是从农户家里收集来的,有时也得花钱买回来进行抢救。”吴维应回忆,2014年到青场赶场时,恰巧碰见王铁匠准备把一把大刀打造成弯刀。最后,吴维应以100元的价格把大刀买了回来,放在博物馆里显眼的位置上。每买一件东西,吴维应都记在账本上,如今上面已经满满当当记录了20万余元的花费,主要是自己的退休工资以及儿子的工钱。

  要建一个博物馆不容易,除了展品需要去收集以外,陈列室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为了妥善安置淘来的“宝贝”,吴维应家的陈列室换了三处地方,起初是在破旧的土墙房里,后来搬到了稍微宽敞一些的砖木房,2016年,儿子外出务工挣钱修了面积更大的砖混房。这里,便是吴维应陈列馆现在的安身之所。

  土酒壶

  日前,记者到吴维应老人的陈列馆里拜访时,只见屋里挂满了吴维应到赫章县城、七星关区大河乡、云南镇雄县泼机镇等地步行实地走访后,绘制出的几百张陶兴春作战路线图,琳琅满目的苗族起义文物把堂屋和卧室里塞得满满当当,为方便维护,吴维应还给这些文物进行了归类。陈列室里,最让吴维应满意的就是花了500多元请人画的陶兴春画像,在吴维应看来,有陶兴春的画像在,屋里的东西才会有灵气。

  猪拱箐示意图(吴维应老人所绘)

  现在,收集猪拱箐苗族起义文物的吴维应已经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为呼吁把猪拱箐打造成旅游景点,吴维应仍然每年坚持到苗营大山上走走转转,向政府递交调查报告,并多次奔走于市、区两级的民宗局、文化局等。“历届政府都很注重西部大开发,他们强调要发展旅游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我们这里守着这么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不能白白浪费了。”吴维应说。

  虽然不是苗族,但醉心于苗族文化传承的吴维应备受周边苗族同胞的敬佩。因为将尘封百年的猪拱箐苗族起义重新被认识、被呼吁,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吴维应的不懈努力,换来了“正在把路修到苗营大山”的好消息,他奔走效劳的旅游梦正在实现,美好的明天正向青场、向苗营大山脚下的村民走来。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吴维应老人所写对联

  作为退休教师,吴维应每天热衷于看新闻,了解天下事,并围绕社会发展主题挥毫洒墨,写对联贴在自家门上——“党的恩情深似海精准扶贫暖人心”。

  采访结束时,吴维应贴的这副对联在记者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吴维应说:“哪怕不是党员,也要坚守初心,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文/高大涛 图/张华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