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旅游文化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生态篇 生态赋能贵州旅游新质生产力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6-19 16:47:40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孙晋楠 点击: 评论:0

  秉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贵州不仅高质量地保护好“两江”水源涵养地,而且让生态为贵州旅游新质生产力赋能得到了有效彰显。由此衍生出的山地农业游、温泉康养游、生态探秘游、环境研学等逐渐成为主流。

在原始森林中学习辨认植物。荔旅集团-何锦越.jpg

  在原始森林中学习辨认植物。何锦越/摄

生态底色 “绘”就生态旅游发展宏图

  厚植生态一直是贵州发展旅游的基底。从2017年起,贵州便有了自己的“生态日”。每年6月18日,“贵州生态日”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生活成为习惯,为生态贵州建设凝聚力量。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省,深入践行“绿色贵州建设”理念,纵深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不断加强绿色优势,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了贵州最靓丽的名片。

  目前,贵州省依托良好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处(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7个主题鲜明的生态博物馆,建成4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荔波樟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梵净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赤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8个,4A级旅游景区13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

  优良的生态环境加上浓厚的人文底蕴,使贵州旅游呈现出研学、康养、生态观光等多业态新型旅游方式,进一步补强了贵州景点分散,景点之间距离远等短板。

594599-2023年3月25日,贵州省黔西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在研学基地制作创意画。.jpg

  小学生在研学基地制作创意画。范晖/摄

多元融合 生态旅游产业多姿多彩

  2023年8月,“行走课堂”发布了贵州省四条生态研学路线,目的是依托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暑期研学选择,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优质特色课程,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来黔研学,助推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不仅拥有支持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屯堡历史文化等精神价值资源,还拥有自然、生态、科考等各学科各门类的世界级研学资源,是中国研学的“宝藏”之地。

  在贵州,青少年们可以在平塘天然溶洞群洞穴探险,深入地心,近距离观察亿万年形成的钟乳石。可以深入荔波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穿越中国最美喀斯特原始森林,体验户外极限运动的狂野酷炫,探秘地球“绿宝石”。还可以在侗寨体验侗族特色农家宴,聆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在苗寨体验苗族非遗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贵州是公园省,拥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5个国家森林公园。近期获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喀斯特锥峰岩溶地貌景观和贵州龙动物群古生物化石产地为主题的特色地质公园。兴义的贵州龙博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动物研究所的科考站。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里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属种繁多、藏量丰富、保存完好、形态精美,为国内外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一流。这些独特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更是成为贵州特有的研学招牌。

  丰富的生态农业成为研学热门。三月春光好,位于绥阳县风华镇溪源村的盛林生态农场里,连片的七彩油菜花迎着春风竞相绽放,粉白、橙黄、蓝紫相间的花朵,层层叠叠,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畅享春日风光。七彩油菜花田中,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正感受着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看到的田园美景用彩色笔勾画下来,用色彩开启一天的农耕田园研学实践。

  写生、打糍粑、饲养小动物、品尝生态佳肴,这个春天,在盛林农场里,研学、亲子游、自驾游、团建的游客接踵而至,当天便吸引了300余人次前来观光、研学,带动了农场多元消费。

686359-中国石阡佛顶山温泉小镇森林温泉.jpg

  中国石阡佛顶山温泉小镇森林温泉

休闲度假 康养产业成市场新宠

  温泉旅游作为贵州全力打造的康养品牌,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融合“医、养、健、管、游、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地热资源,让游客们慕名而来。

  “这里不仅有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饮食起居,最关键的是楼下就是医院,让我感到特别安心……”在修文县龙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看护中心,87岁的老人吴哲钧赞不绝口,“刚来的时候我有痛风和胃痛的毛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调理,身体舒服多了。”在这家看护中心,老年人在这里既能享受托老服务,又能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医养结合的模式彻底解决了老年群体看病难、病后护理难、生活无人照顾的问题。

  目前,医养结合正逐渐成为许多老年人养老的首选。贵州省医养结合工作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产业逐渐壮大。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建成双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95家,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7974人,床位总数16881张。

  近年来,贵州依托生态推进“温泉 旅游”融合发展,贵州冬季温泉养生已初步产生品牌效应。

  发展康养产业,贵州极具潜力和独特优势。在资源方面,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美誉,森林覆盖率达62%,中草药品种占全国的80%,中药大品种资源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二;温泉(地热)类资源单体达203处,息烽温泉是世界三大氡泉、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全省共有生态体育公园104个、汽车露营基地100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6条……

  在政策方面,贵州积极推进健康与旅游、养老、中医药、互联网、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将健康产业作为“健康贵州建设”五大重点之一,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高位嫁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加速形成全产业融合、全区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大健康产业链。以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运动、健康宣教、健康旅游、健康食药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康养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日渐成为经济增长极。

茂兰徒步。熊亚平摄.jpg

  荔波茂兰徒步。熊亚平/摄

“新旅游”时代 生态旅游活力迸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转变,从单一的“观赏风景”衍生出了更多需求,我国已步入大众旅游时期。业界专家们认为,“新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业必须脱胎换骨,深刻变革,赋能新质生产力。

  “新旅游”时代休闲生活方式在变化。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加速消退,休闲度假旅游、主题品质旅游、专项定制旅游等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经历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游客各个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日益显著。

  生态游成为新宠。近年来,孤独星球、马蜂窝、携程等旅游平台发布的生态旅游推荐榜上,贵州已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如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徒步、毕节阿西里西大草原的露营、威宁草海的观鸟之旅……都已成为游客们赞不绝口的生态游标杆。

  数字为旅游赋能。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场景技术,对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改造,优化要素与资源配置,重构旅游组织生态圈的旅游新模式成为贵州旅游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

  围绕生态旅游,贵州拥有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等资源禀赋,“好山好水好生态,贵山贵水迎贵客”,贵州生态赋能旅游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关链接

赤水河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雨季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为保护好这条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这些年贵州探索建立了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和上下游纵向补偿的交叉补偿机制,建立三级河长制度。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贵州段16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高于国家标准。赤水河全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和赤水河水质逐年提升,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存繁衍的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石阡温泉

  石阡温泉位于贵州石阡县城南松明山麓,泉水从山麓石隙中间涌出,澈若明镜,久晴不涸,久雨不涨,四时如一。泉水富含硒、氡、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直接饮用。石阡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美誉,明朝时就已有洗浴温泉的设施,有着古老独特的温泉文化。

桐梓避暑旅居

  桐梓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5℃,是遵义境内最佳避暑胜地之一。因距离“火炉”重庆的距离只需驾车两小时而成为重庆夏季避暑的热门选择。而且,桐梓风景优美,桐梓有一座适合徒步的白马山,云雾缭绕峰峦起伏;桐梓小西湖,水质清澈波光粼粼……夏季避暑,当你走进桐梓的乡村,会发现世外桃源其实就在身边。

开阳森林康养

  水东乡舍森林康养基地地处开阳县富硒中心地带,千余亩良田被群山环抱,清龙河绕坝而过,生产的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具有味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水东乡舍森林康养基地以农村闲置房、自留地等为切入点,通过闲置房改经营性用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旅游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