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福州的钟妍特别想成为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村民”。今年11月11日,恰逢南猛村13年一次的鼓藏节,钟妍特意驱车1400多公里来到这个村子。“今天一整天都处于陶醉的状态,我们一家都很想在这儿常住。”她表示,少数民族的质朴悠然和现代化在这里实现了最好的融合。
古村新韵、民族风情,游客给出的“五星好评”背后,是这个少数民族村寨以“治”促“旅”,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猛村由上、中、下三寨组成,房屋依山而建,传统的吊脚木楼,在丛丛翠竹点缀和高大古枫、香樟的映衬下,环境清幽,古朴典雅。特别是当地的芦笙舞远近闻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好资源并不一定意味着能成功。这不,一开始,芦笙广场旁的几座坟茔,差点就让村里的乡村旅游“夭折”。
2021年,村党支部书记余洪先到任。为了破除村民的心理障碍,余洪先找到杨氏家族中的党员杨炳兴做通思想工作,然后发动杨炳兴与相关各家沟通,自己也和村干部隔三差五往村民家里跑,详细讲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几次,村干部、党员、寨老齐上阵。”余洪先说,那段时间,去杨家的次数比回自己家还多。
“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应下了。”多番沟通下来,村民们终于同意迁坟,让出土地为村里修建停车场。
与此同时,为调动村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余洪先还在村里推行积分制管理,从顶层设计上探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整治优化村容村貌。
“卫生干净整洁,加分;产业发展好,加分;积极参加村里活动,加分;违法违纪,扣分;制造矛盾,扣分……”掰着手指头,余洪先向记者一一细数加减分事项。
旅游,首先要从环境上下功夫。
为了整治村容村貌,村里修建起了“生态小屋”,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所有村民主动配合改厕改圈;为了打造观光路线,村民们自愿让出庭院、田地,还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为了保证游览体验,村民们共同守护传统木房……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里陆续建起了民宿、农家乐,办起了酿酒、刺绣手工作坊,村里的牛棚改造成了蜡染工坊,传统的苗家刺绣成为游客的首选伴手礼,村民依靠特色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村里把村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作为唯一的股东和投资人,又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外贸公司,力争把农产品卖出大山,销到海外,同时又可以吸引海外游客到村里来旅游,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如今,小小的村寨,有景、有业、有文化,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9660元增长到现在的26550元,钱包一天天鼓起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