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苗寨天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8-05 11:47:52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宋咏鸿 点击: 评论:0

金时节花盛处,竹林深处有人家。秋风袭来花香醉,幸福生活到苗家。

站在高高的半坡鸟瞰总溪河,美丽风光净收眼底。混合着淡淡竹叶芬芳的空气格外怡人,一栋栋洋楼掩映在绿荫里,竹林或花丛深处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白墙青瓦的老式木屋。曲径通幽,干净整洁。

穿过竹林小径,李明先老人早已打开了竹编院门。花香袭来,沁人心脾。李明先是苗医,院子里种满草药,亦花,亦果,亦药,成就了这个苗家小院的美丽。

半坡的路硬化了,半坡人家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马德元和马德顺是兄弟俩。马德元在外做劳务包工头,马德顺做牛马经纪人。兄弟俩在寨子里各修了栋小别墅。

一直在外打拼的李明玉也回来了,在路边修了栋小洋楼,把在他乡经营多年的苗族服饰加工坊“搬”回了家。妻子杨琴经营苗族服饰作坊,李明玉则买了三辆车,一辆农用车,跑运输,拉建材,一辆面包车家用,一辆摩托车用于走村串户。

逢年过节,半坡外嫁的女儿们回娘家了,面包车、小轿车、摩托车直接开到院坝里。苗家姑娘的盛装,配上高跟鞋黑丝袜,传统与时尚在这里结合,传承与变通在这里相遇……

“营盘山人好开心,脱贫攻坚拔穷根,吃穿不愁有保障,人人都说感党恩。”

“感党恩来记党情,再看我们营盘人。水泥马路通寨子,四轮车辆开进门。”

……

04.jpg

2019年春节,营盘山的山歌变了调,高高的营盘山上回荡着热情洋溢的“流行曲”。

这一年,营盘山外出务工人员喜气洋洋回乡过年。这一年营盘山的历史上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营盘山的路硬化了!平坦了。全程6公里的山路加宽至4.5米硬化,四轮车直接开到院子里。

上山的路好走了,马正祥的儿子马清平下山在维新街上做起了生意,买了辆面包车,一天一个来回,做生意和照顾家两不误。

这一年,贫困户徐忠才读大学的女儿徐菊,电话联系私家车,直接将她送回家,再也不用走稀泥烂窖的黄泥路了。她的白球鞋始终纤尘不染,她的路注定比父辈平坦……

2019年春节前,一条长2.5公里、宽4.5米、拐了四道弯的通组路从山脚下的申家沟蜿蜒到大坪子山顶上,淹没在云雾缭绕的山顶,又蜿蜒下行,连接水落冲邓家营。这条路在申家沟与维——姑公路无缝连接,在邓家营完美衔接维新组组通路网。是维新镇最耗财、耗力,也是唯一一条修上山顶的路,被领导干部们称为“天路”。

至此,维新镇组组通最后一公里路在大坪子划上圆满的句号……

贫困户杨文飞得到危改资金和“三改”资金共39000元,她自己又筹了35000元,在路边修了三间平房,搬出了茅草房,家里买了打面机,为乡亲们打包谷面。女儿已嫁人,儿子外出打工,他们夫妇俩除了种自己的土地,还流转了几亩土地,一年打几千斤粮食,吃不完,喂了三头牛,一头猪。

路修好了,外出打工的马正义和妻子第一次坐着面包车回到寨子过年,夫唱妇随,日子过得比蜜甜……

 

一条路,半坡由困入新

半坡是维新镇坪子社区的一个村民组,百余户人家,近百户苗族。曾几何时,提起半坡,那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山高路陡,运输靠人背马驮,半坡人因此与外界少有联系。联系少,消息就闭塞,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进来,半坡的贫穷依然难以最终改变。

1993年,当时还在半坡小学当民办教师的李正学觉得还是应该修一条路。他把这一想法与小组干李明先商量,李明先很赞同。李正学于是就到政府反映。得到的答复是:政府没有任何项目资金可以支援修路,能为他们做的,只能是提供一点炸药。

李正学怀抱一小盒炸药回到了半坡。

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决定:修!

说干就干。半坡人自行调整土地——所有半坡组受益群众一家出一点,以土换土,用山脚下的肥田补偿给因修路而被占用了土地的人家。全寨出动,历时一年,靠着一小盒炸药和锄头铁锹,半坡人开通了下连盐井、上接羊毛寨近4公里毛路。

2016年,维新镇依托脱贫攻坚政策,投资420万元硬化、亮化了从光明社区周家寨途经半坡至咪布的公路,全程8.4公里,路宽4.5米,加装防护栏。

也是在这一年,半坡组的连户路硬化了,村民院坝硬化了。

春天,玛瑙红樱桃花开,雪白的樱桃花从山顶直泻河滩。半坡蜕变成一位美丽闲静的花仙子,静静地依傍着美丽的总溪河。平展的水泥路弯延而上,直上云霄,如她美丽的腰带……

一条路,成了苗家心里沉甸甸的痛

“哥家住在营盘山,想到想到好心寒。上山是条毛狗路,要找媳妇难上难。”这首山歌曾经传唱着营盘山人的忧伤。

营盘山是维新镇马家包村的一座大山,苗家人世代聚居。

营盘山有多高,营盘山人说不清。

上山脚发软,下山腿打颤,是形容贵州地形,更是上营盘山的真实感受。

上营盘山的路有三条,是苗家人世代用脚板踩出的毛狗路。这些路,又陡又窄,只容得下两只脚行走。当年,整个营盘山人出行走的都是这三条毛狗路。

前面用裙子兜上煤灰,后面背木桶,走一步撒一把灰。营盘山妇女冬天就这样走到山下背水。这条路,马正祥的妻子祝品从嫁到山上就开始走。寨子里的人走了一辈又一辈。

山上的民办学校多年没有老师,孩子们要上学必须到山下的独山小学。来回近10公里。山高路远,孩子太小走不了路,上不了学;长大了又过了上学的黄金时期。久而久之,这里的山民求学意识淡薄。

营盘山是曾经的天险、屏障,也一度成了营盘山人出行的障碍。

山高路陡是制约营盘山发展的致命症结。

修一条公路,一直是当年当小组干的马正祥的心愿。2002年,他带着乡亲们投工投劳,靠着铁锹锄头,人背马驮,开始了愚公移山似的修路历程。

山太高,坡太陡,这一修就修到了2006年,维新镇政府依托新农村建设,助了他一臂之力,好歹算是打通了一条长6公里的进山毛坏路。

多年过去,年久失修,那条毛坏路,早被过路车辆辗压变形,坑坑洼洼,塌方堵塞、路基塌陷。

无独有偶,与营盘山毗邻的大坪子是马家包村申家沟组山顶上一个只有12户人家、90余口人的苗寨。

小小的大坪子苗寨,进寨后几分钟就转到寨子背后。一条只能容下两只脚的梯子路从山顶悬挂到谷底,铺垫的石头已磨得光滑锃亮。放眼望向梯子路通往的谷底,顿时头晕目眩。踏上路,走上两步,感觉随时均有坠入谷底的可能。这就是曾经大坪子人出行的唯一道路。从这条梯子路下去,要走近1小时才到达山下的水落冲村以那沟通村公路。

八年前,马付安的妻子到山下的土地里收豆子,背着一背豆子爬山,一骨碌摔到半山腰,摔残,最后殒命。

这事成了大坪子人心里的一个梗。

前些年,寨子里的马正义,好不容易带回个媳妇,只住了三天就被娘家叫走了,娘家嫌弃大坪子的路不好走。

要是有一条车路直通大坪子多好呀。夜深人静的时候,小组干马学忠常常这样想。更多的时候,他恨自己无能,找不到头路为乡亲们修一条路。

马晓勇是寨子里最早出门务工的年轻人。走南闯北,走在城市宽广的街道上,他常常想起家乡大坪子。要是大坪子也有一条通组公路就好了。哪怕只有一车道,哪怕是条毛坯路也好呀。

扒那河村孤儿文瑞杰生下来就没见过母亲,他的母亲生下他后,大流血,全村人紧急送到扒那河边准备过河经小街送到田坝镇救治。没等到稍公靠岸,母亲就咽气了……

曾经,扒那河不通车路。扒那河村到维新街上陆路途经雄块,一山又一山,没完没了的山路得走四个小时。许多时候,人们选择水路,到扒那河边坐船到七星关区田坝镇的小街村。渡船要看运气,如果稍公不在渡口,那还得等,根本赶不了急。水路也危险。前些年,时不时就出现翻船落水事件。

 05.jpg

要想脱贫,先修路

2016年,纳雍县脱贫攻坚战打响,目标直指贫困。

山高路远是少数民族村寨贫困的根源。路,成了横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巨石。

还是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被证实了的至理名言,如今,要想脱贫,还是得先修路。

2017年春天的一天,维新镇党委书记邓云的办公室来了一群特殊访客。

他们是一群苗家汉子,带来了一封特殊请愿书,几十个鲜红的手印骇然于上:“营盘山人为修路请愿,愿意无偿投工投劳、无偿提供土地。”

听说政府要修路,马正祥坐不住了。营盘山那条多年前修的黄泥路早已不堪重负。遇上下雨,山上的车下不来,山下的车上不去

马正祥当年任小组干,没有为乡亲们修好路,他心里一直有愧。这次他想掌握主动权。营盘山再也不能错过脱贫攻坚了!

春寒料峭的夜晚,营盘山现任小组干马拿红的家里,邱家寨的小组干邱绪友、黄泥地组干邹中全、苏家丫口组干马学军,老组干马正祥五人商量,得向政府去请愿。出力出地,这路,非修不可!

请愿书写好后,三十多名主事的在家村民齐刷刷按下手印。

看着村民送来的请愿书和一张张纯朴的脸,邓云心里震撼了。

说是修路,其实,他并不知道钱从哪里来,上级固然有文件,但要落实了才算得。他心里没底。党政联办会为修路的事,议了又议,议了又议……

那些日子,他辗转于营盘山上。一边是不知何时才能落地的资金,一边是营盘山不成样子的路、山民们渴盼的眼神和那封按满鲜红手印的请愿书。

修!

作出这个决定,他心里直打小鼓。

“组组通”、“一事一议”、“以工代赈”、老区建资金……接踵而来的各个项目,解决了邓云的难题。

等不到政策落地,资金到位,先以整包的方式发包出去,工程验收完毕后,各种项目款也该下来了。

马启武是马家包村人。这些年,走南闯北在外做建筑劳务包工,挣了不少钱。算是马家包村的能人。

2017年,马启武当选村委会副主任。

马家包通组路,马启武中标了。与其说是中标,不如说是承接了。全垫资,没人愿意投标,马启武自然中标。更重要的是,马启武是马家包村人,他不中标,谁还来中这个标呢?

苗寨摆下“鸿门宴”

听说营盘山开始修路了。马学忠坐不住了,同样是苗寨,山这头的以那沟、邓家营修通了公路,山脚下已搬迁没有人烟的申家沟连着维——姑公路。连营盘山的路都开始硬化了。

“这事得找关系。”马学忠边抽着旱烟边说

“们关系从哪点来?”马晓勇也是一筹莫展。

“这事村里作不了主,得给镇里说。要不,我们找找书记吧?”

“好,干脆直接找书记。冬至要来了,我们请李政良(马家包村主任)请他来吃羊肉。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马晓勇狡黠地笑了。他们决定给邓云摆桌“鸿门宴”。

“书记来了?”

“书记来了!”

听说书记来了,男女老少就围拢了来。

2017年冬至,邓云被李政良“忽悠”到了大坪子。

听完村干部的解释,完全懵了的邓云这才反映过来。                              

为了请邓云吃羊肉,寨子里年龄最大的周银发老人献出了自己喂的羊子。寨子里凑了8000元钱作为修路的专项“活动资金”……

大坪子苗寨只有12户人家90来口人,它隶属的申家沟村民小组在山下,已搬迁,申家沟村民小组已有通组公路连通维——姑公路。

大坪子修通组路,不合规!这让邓云很为难。但他不忍拒绝。

修连马家营,串通水落冲和马家营!他找了个牵强的理由。

 

 “天路”

 马家包路要修、大坪子的路要修、扒那河的路要修,都离不开一个很有分量的字:钱。

马启武动工了,2018年春天,他开始硬化营盘山的路。这条路不是普通的硬化,修缮、加宽、清淤填补。山高路陡,费材费力,营盘山山民积极投工投劳100余人次。2018年秋天,山路硬化完毕。

与此同时,马学忠把整个大坪子凑的8000元活动资金买成香烟,凡是涉及修路需要占用土地的人家,马学忠就怀惴香烟,认亲戚、说好话、拉关系协调土地。领着大坪子男女老幼听马启武差遣。

大坪子通组路贯通马家营有2.5公里路,按标准预算需要100万元。而交通局通组路预算资金只有60万。维新镇政府申请到县人大项目资金30万元,总共90万元。马启武最终拿到手的也就只有这90万元。大坪子的路不是普通的硬化,是在毫无基础的山上新开一条路。山高路陡,耗时耗材耗工,算下来,他算是白忙活了一场。但他心里乐意,路就修在家门口,自己家的路由自己亲手修。

2016年——2018年,维新镇整合“组组通”、“一事一议”、“以工代赈”、老区建设资金、帮扶资金近3000万元,共完成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建设,硬化74.241公里。

2019年10月的一天,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下,一队别样轻骑从大坪子山顶一路下到邓家营,他们是一群身着盛装,赶“嘎”的苗家人。女人们红艳艳的盛装,红红火火。其中一名骑摩托车的男士,西装革履,戴着墨镜,头发油光水滑。一路上,摩托车音箱响着节奏欢快的音乐,洒下一片欢歌。

摩托车快速驶过水泥路,载着苗家鲜活的日子,转眼间消失在山背后,驶向远方……(宋咏鸿)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