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黔南苗族医药特色概述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10:30:17 来源: 作者: 点击: 评论:0

     黔南处于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东半部东南斜坡,由黔中山地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境内山岭连绵,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属中亚热带湿润透风气候类型,基本特征是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分布不匀,总积温多,无霜期长,气候多样复杂,阴雨多,湿度大,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的地区,因而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可谓得天独厚。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地处多湿,山林石洞,猛兽毒蛇潜居,外伤难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苗族人民逐渐熟悉和掌握动植物的属性和功能,不断总结,积累了不少治病防病的有效方药,用于抵抗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侵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一、医药结合
    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这是黔南苗医药最主要的特色,行医者必先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行医不识药则不灵,采药不懂医者无效。黔南苗医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自己诊病,自己加工原药,配方发药,从来没有医药分家的现象。黔南苗医采用山谷盛产的草药,以鲜用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黔南苗药的品种总计达1074种,药源丰富,对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黔南的苗医对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的以药物的形态命名,如狗牙瓣、鸡冠花、一支箭、八爪金龙,利于推广传播。黔南苗医药的用药处方简而精干,用药灵活,用药理论独特,在用药的配方中把深奥的医学科学原理形象化,并与生活结合起来,便于记忆和传授。
    二、医护结合
    黔南苗族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扶老携幼,相互照顾,关心妇女以及解除她们的疾病和痛楚。这可以说是护理工作的萌芽,人们认识到医疗和护理密切配合,可以加快病人的康复。由于没有专门护理的一些知识,主张“排除积水,疏通沟渠”,注意到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某些疾病要传染,他们常采取当地的简陋方式就地隔离,来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用喷洒雄黄酒进行空气消毒。
     三、防治结合
    历史上,黔南苗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阮通志》中就有“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徒居焉”的记载。对严重传染病采取严禁患者回归原来村寨居住的方法,并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为防止各种传染病传播,苗医经常选择不同的药物。例如:为预防新生儿及产后妇女感染疾病,多应用有消炎作用的药物;端午节有悬挂艾叶、菖蒲于门外之俗,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还经常使用洗澡药,如独脚莲、青藤香、一枝蒿、泡参、木姜子、金银花藤、回香菜、地星宿等。又如,独山县苗族把端午节称为药王节,把雄黄打成颗粒钉在大蒜上,放袋里以备日后肚痛、蚊虫咬时医治。黔南部分地区苗族把农历六月初六上山采百草药、果药,以备后用。都匀市桃花乡苗族传说从前有三个苗族药王不但为人治病还率众反抗官府,六月初六这一天为纪念三个苗药王而演变成药王节。
     端午节或“六月六”,都处在立夏之后,天气较热,疾病容易传播,于是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患于未然,例如孩子挂药袋、百草煎水浴身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无病先防,防重于治。
     四、医巫结合
     在黔南苗族民间,往往是巫术与医药结合起来医治疾病。一些巫师是懂医术的,他们诊治疾病的同时也给病人求神,为病人送鬼、打替生、叫魂、烧蛋等。这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精神疗法,对安定病人的情绪是有作用的。“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用特畜为请命于神……童子病则延巫为之解煞。”这些习惯对苗族医药产生了影响,形成苗医“医巫一家,神药两解”的特点。 
     五、医商结合
    苗医携带行医器具和药材,在市场上摆设药摊,一面为患者治病,一面卖药,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他们靠独特的医术为丰富的药材找到出路,既诊治又卖药,为各族群众解除疾病和进行医药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在都匀、福泉等地仍保留着端午前摆药市的习俗,每年一到端午节,主要街道两旁摆满成挑成担、成堆成筐的各种新鲜草药,街上人来人往选购各自需要的草药,形成十分繁茂的端午节药市。一些民间苗医在摆摊卖药,他们问病给药,小伤小病就进治疗,如外伤、扭伤、风湿痛等等。药材品种多样,有艾、菖蒲、青腾香、野棉花、千里花、嗅草、三角风、水折耳根、车前子、鱼秋串、金银花藤、木姜子、接骨丹、三七、一枝蒿、回香菜、独脚莲、地星宿、南部正、牛夕、蜘蛛香、九半套、钻山龙、土获苓、过路黄、山慈姑(地苦胆)等150多种。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和学习,不能作为医疗使用,请根据自身情况,到正规医院治疗。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