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李灵芝的开心事:马家寨变靓了,脱贫成色增加了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1-16 22:58:1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勇 点击: 评论:0

深秋,和煦的阳光下。宽敞的水泥马路,便道路,两侧围着竹子栅栏;每家每户院坝都砌上了花池,种上了菊花,玫瑰等等,打造了各式各样的盆景;墙壁粉刷成白色,画上了苗族美女帅哥和村民们劳动生产生活等苗家的风景,写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敬业、诚信、友善、公正、法制、爱国、和谐、平等、自由”、“苗乡欢迎你”等等标语;村民的房前屋后,屋里屋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很多都在种花养鸟。

2.jpg

乡村新面貌

11月13日,走进纳雍县姑开乡姑开社区马家寨,笔者顿感一片温馨,感觉就像在画中游。

马家寨,实际上是由马家、陶家、路边3个村民组组成的纯苗族寨子,居住着153户苗族人家532人。半年前是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居环境极差的寨子,通过最近半年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后,环境变靓、寨子变美。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姑开乡驻社区干部李灵芝的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5月初,乡脱贫攻坚督察组到马家寨督查环境卫生工作,看到马家寨一片狼藉的现象,要求社区抓环境卫生就要从少数民族寨子抓起,要着力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助力脱贫攻坚,社区承诺认真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农户整治前的卫生状况.jpg

农户整治前的卫生状况

“这个寨子的卫生很差,我们组织干部和保洁人员替老百姓打扫卫生,很多人家屋里屋外,垃圾遍地,灰尘堆积,污水乱倒,碗筷不洗,衣服不洗,臭气熏天直接无法进入,我们硬着头皮帮他们打扫卫生。”李灵芝说。

先前姑开社区也没有什么经验,怎么动员群众自己打扫好卫生,他们就是改变不了长期形成的习惯,不愿意打扫,没有其他好的办法,李灵芝只有组织驻村干部和保洁员一户一户屋里屋外的给群众打扫。

然而,长期由干部和保洁员替群众打扫卫生也不是好的做法。后来在李灵芝的带领下,社区推行党建加积分制以及环境卫生“红黑榜”工作,有效推动了马家寨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社区组建一个超市,但是超市平时不卖商品,社区发动群众参加党建加积分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占据较大的分值,每到月底村民们都会持“党建积分”兑换卡去村(社区)里兑换生活用品,超市名曰“党建积分超市”。分值较高的,则公示在红榜上进行表扬,分值较低的则公布在黑榜上予以鞭策促进进步。

整治后农户家里的状况.jpg

整治后农户家里的状况

5月底,姑开社区第一次开展了党建加积分制以及环境卫生“红黑榜”工作。兑现积分换物资那天,马家寨村民马成校、马成勇因为环境卫生搞得好,积分名列前茅,凭积分换到了卫生纸、菜油、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被公布在红榜上,他们感到非常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自己搞好自己的卫生,国家还发生活物资,不搞好环境卫生对不起政府,”他们说。

通过党建加积分制以及环境卫生“红黑榜”工作,调动了群众搞好环境卫生的积极性,马家寨的环境卫生工作有了质的提高。很多村民为了让环境更美好,别出心裁,比如保洁员马成伍家在院坝里砌上花池,种上各种花草,打造各式各样的盆景,还养起了画眉鸟,走进马成伍家,感觉就是“香”,鸟语花香。

后来,李灵芝又组织驻村干部和保洁员商讨进一步推动马家寨环境卫生工作的办法。李灵芝提出,卫生搞好了,可以动员有条件的人家借鉴马成伍家的经验,在院坝里砌上花池,种上各种花草,打造各式各样的盆景,提高环境卫生的档次。保洁员罗明发建议,可以用竹子在进寨公路和便道路的两旁建栅栏,把家家户户的墙壁粉刷成白色,画上苗家风情画,只是没有钱。

“我们先干,没有钱也可以想办法,”李灵芝说。

温馨的标语:苗家欢迎你.jpg

温馨的标语:苗家欢迎你

李灵芝的办法是到全乡各村“化缘”。李灵芝老家是姑开社区的,她与很多老百姓关系都很好,听说哪家有竹子,她都要去“化缘”。李灵芝在前进、永德、姑开、田坝等村(社区)通过私人关系,老百姓送了几车竹子给马家寨,驻村干部们组织村民出力建起了一道道整齐划一的竹子栅栏。看上去,马家寨有了田园山庄的初步感觉。然后,她又向乡党委政府协调,乡里出砖、砂、磁粉、乳胶漆的钱,老百姓出工出力,于是家家户户的房子墙壁刷白,画上苗族风情画,院坝里砌上花池,种上花,打造了各种盆景,马家寨变靓了。

“马家寨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在太难做,原因就是群众根深蒂的固卫生意识和习惯难以改变,但是通过努力还是改变了,为脱贫攻坚增加了成色,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李灵芝说着笑了。(杨勇)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纪实文学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