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艺术收藏  
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皮影与戏曲绘画精品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3-07 17:04:55 来源:中国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联合全国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发起50场线上展览,为公众奉上云端“文化盛宴”,并授权人民网首发。

  其中,江苏省美术馆推出“戏里风华·馆藏皮影与戏曲绘画精品展”,展出馆藏皮影以及戏曲绘画100余件。绘画主要展出关良、叶浅予、傅小石、高马得等艺术家的戏曲人物作品。该展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旨在推广传统文化、丰富公众认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皮影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而其真正形成并发展、兴盛起来则是在唐宋。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明清时,皮影戏已成为中国民间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传播范围远至南亚群岛、波斯、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家。

  皮影作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貌。其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皮影具有浓厚而鲜明的个性色彩。从内容上而言,多以民间传说、演义、神话故事为题材,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常见的传统剧目包括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这些剧目大多脍炙人口,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颇受群众关注和喜爱。从形式上而言,皮影的样式呈现出浓郁的装饰风格。其中的人物、家具、植物等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几何纹样的图案,以连贯设计或者是对称形式的设计增强影偶人物的形象特征,并通过其他的造型处理,增强皮影人物的形象表达。而其色彩则运用传统的“五行五色”原理,将红、绿、黑三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以及皮影本身的颜色黄色和皮影镂空后透出的白色幕布,交相呼应,借助灯光的效果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此次还展出一批馆藏的水墨戏曲人物作品,这些作品多以随性夸张的笔墨技法,或细线勾勒,或大笔泼墨,或轻染淡抹,通过塑造人物动态有力地烘托着人物的性格与形象,是戏曲与水墨表现结合的有力探索。

  传统戏曲和皮影艺术都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一定的伦理教化与宗教传播功能。同时也因其艺术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养分,满足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从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意义和主旨所在。

  广大网友可通过江苏省美术馆官方微信账号等渠道,欣赏到这一批精美的皮影与戏曲绘画精品。笔者亦在此挑选出部分作品,与诸位共飨。

  山西皮影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荷花舞1979叶浅予

  68.4x67.7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版画武松打虎1979王祖德

  45X55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伏虎罗汉1980关良

  69x45.3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戏曲人物二幅合轴1979高马得

  33.5x27.5 36.5x27.5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盘丝洞1982傅小石

  67.8x44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黛玉1987任率英

  83.2x32.6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钟馗1991傅小石

  71.2x45.8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戏曲人物1991潘玉钰

  49.8x69.2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三岔口1993宫来祥

  53.4x44.4x4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水浒人物2000周京新

  69x68.5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版画幽魂一缕陈汝勤

  44x56.5

  江苏省美术馆藏

  水粉画演员肖像吴君琪

  44.5x30.5纸本

  江苏省美术馆藏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艺术收藏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