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
乌江畔的群山峻岭间,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方解石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
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方解石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
“项目7月建成调试,10月正式投产,将填补沿河方解石深加工产业空白。”项目协调员田华指着施工现场介绍。
这个投资过亿的项目背后,是沿河自治县践行“富矿精开”战略的生动实践。
作为矿产资源富集地,沿河自治县已探明的重晶石、萤石、方解石储量均居全省前列。
但在过去,“比重大、白度亮、质地纯”的优质矿藏却困于深山——41个采矿区散布各处,由于交通不便,开采、加工、运输效率低下,矿藏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采矿企业“小散弱”格局使得矿产附加值长期低位徘徊。
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方解石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
为破解难题,提升产业质效,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富矿精开”的有关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探矿、高效配矿、精细开矿和精深用矿要求,切实推动全县矿产资源产能释放、高附加值转化和产业升级。
科学规划乌江矿业产业园,创新工作机制抓实“富矿精开”工作;明确重点矿区、开发时序和产业方向,形成“一矿一策”开发方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矿产资源储量、开发潜力进行精准评估,建立动态数据库。
“目前我们已经引进33家矿业企业入驻沿河,企业全面投产后预计每年产值可达10亿元,带动矿区和加工厂周边5000人以上群众就业,增加税收2亿元以上。”沿河自治县自然资源局矿权管理与矿产资源保护股负责人敖勇军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上级部门及有关领导统筹推动下,积极招引相关企业,并贴心做好服务保障,大力推动和谐矿区、绿色矿区建设,推动全县富矿精开迈向更高台阶、创造更新局面。
这种蜕变在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体现得尤为明显。自2019年落地沿河以来,该公司便致力于构建起“矿山-加工-运输”全链条:整合放牛湾方解石矿、新业采石厂等资源,同步建设绿色砂石骨料基地,依托乌江水运打造“矿山到港口”12小时物流圈。
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方解石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
“公司推动建设的年产50吨方解石加工厂、年产500万吨绿色砂石骨料生产加工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填补沿河没有方解石深加工、没有大型绿色砂石骨料项目等两大空白,还可以有效带动同行业和地方经济增长。”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欣霏表示,公司坚持以方解石、绿色砂石骨料、乌江运输、重晶石和萤石等产业为核心,不断巩固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矿业一体化产业规模,依托矿产资源和运输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产业体系,采取“内外结合立体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外部资源扩张。
“我们致力于让每块矿石都找到最优转化路径,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沿河自治县塘坝镇党委书记张禹表示,两个深加工项目达产后,可使每吨方解石增值近300元,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动钡盐深加工等项目落地,并依法注销资源枯竭矿山采矿权,整合优化全县各矿区矿藏配比,以‘制度破冰+技术赋能’,将地底矿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敖勇军表示,接下来,如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这般强化产业链条建设,不断提升矿业质效的企业,将在沿河接连涌现。
贵州嘉隆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吨方解石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
登高远眺,绵绵武陵山巍峨雄壮,这片曾经沉睡的群山,正因“富矿精开”的深度实践,激荡出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这座曾因“富矿贫困”困扰的山间小城,正通过“富矿精开”的深度实践,书写资源型县域突围的新篇章。(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宇峰)
-
无相关信息
热点新闻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