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大数据  
数字经济,迈向经济发展“新蓝海”(评论员观察)——把握网络强国建设的历史契机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10-11 13:12: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盛玉雷 点击: 评论:0
原标题:数字经济,迈向经济发展“新蓝海”(评论员观察)——把握网络强国建设的历史契机①

放眼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能不能抓住机遇,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

“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为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指明了方向。

就在上个月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这些判断引起了与会各国的强烈共鸣。而作为“中国方案”里的重要内容,《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出炉,让数字经济成为与会各国创新增长方式、注入经济新动力的共识。面对起伏不定的世界经济形势,网络信息技术等产业再一次提供了发展的风口。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势不可挡,每一次的发展契机又都转瞬即逝。放眼全球的数字经济浪潮,能不能抓住机遇,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有统计显示,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将达到22.5%,到2020年,将产生超过44ZB(1ZB相当于十万亿亿字节)的数据。数字时代,数据是重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不少国家纷纷开始了一轮新“淘金热”。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明确了德国制造转型和构建未来数字社会的思路”;英国出台《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旨在建设数字化强国;日本提出建设“超智能社会”,最大限度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

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而其中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去年“双11”,零点刚过1分12秒,天猫交易额就超过了10亿元,冲破100亿元仅用时12分28秒。闪烁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网民需求带来的商业契机。数字经济,正为中国经济营造出热气腾腾的发展场景。

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也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站在城市的街头,从穿梭于街巷的快递小哥、送餐员背后的电商标识、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就能明显感受到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发挥作用: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统一在即,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试点运行,移动支付化解了出门忘带钱的尴尬,形形色色的O2O带来了足不出户的便利……当实体经济插上数字化的羽翼,当全面深化改革乘上数字化的快车,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数字经济的背后,凸显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的革新。而这些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近年来,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数据的互联互通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与移动互联时代格格不入;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面临泄露风险,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中国数字经济占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可见,数字经济擘画了中国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图景,也带来了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新挑战。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有人说,互联网终究会“消失”,因为网络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同样,伴随着经济增长新动能共识的凝聚,相信在未来,数字经济也将如影随形,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1日 05 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大数据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