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贵州:铜仁茶 天下香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8-07-15 07:03:31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贵州是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铜仁是贵州茶主产区。好山好水孕育好茶,铜仁茶叶天生丽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近几年,铜仁市按照省委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战略定位,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主导产业首选加以培育壮大。如今,铜仁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铜仁茶 天下香

张 勇

高山之上,云雾之间。

梵净山麓,乌江河畔。

这山茶飘香,那山种茶忙。

茶叶交易场景

生态茶叶作为铜仁六大主导产业首选,该市正在加快培育其为百亿元级支柱产业,这是铜仁坚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生动实践。

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玉渊潭盛开的樱花与来自来自梵净山的茶香相得益彰,使得第八届“品黔茶·赏樱花”活动现场人气爆棚。当日,“贵州绿茶·秀甲天;梵净山茶·一品沁香”专场推介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个,签约金额达40.74亿元。

铜仁好山好水孕育好茶,500余项指标检测通过欧盟标准,被誉为“绿茶极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梅宇在推介会上直言,铜仁茶产业建立了以梵净山茶为母品牌,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为主要子品牌的系列茶叶品牌体系,研发了名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天生丽质的铜仁茶迈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

梵净山翠峰茶宣传牌

“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结构上日趋合理,规模上日益壮大,品牌上日渐成熟,市场上蒸蒸日上,走出一条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利益股份化的发展新路”,市委书记陈昌旭在此次推介会上大力推介铜仁生态茶,“近年来,该市抢抓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全力打造"梵净山珍路·健康养生"农产品品牌,引领铜仁农产品进入"品牌时代"。

茶叶是生态产业,亦是富民产业。最近几年,铜仁生态茶产业异军突起,集中力量打造“梵净山茶”全市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特色品牌,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跻身“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其中,梵净山茶品牌被评为中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品牌价值达13.57亿元。

思南张家寨茶叶公园工人在作业

十年前,铜仁只有13万亩茶园, 2007年,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铜仁紧跟春天的脚步,把茶产业作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富民产业来抓,全市茶园现已达169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其中110多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据调查,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561家、专业合作社427家,先后引进了贵茶集团、英国大古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等知名茶企落户铜仁。全市现有茶叶基地总面积将突破180万亩。七个产茶县全部纳入全省重点茶叶生产县,其中,石阡、印江、思南县进入全国100强茶叶生产县。全市茶叶产业涉及115个乡镇,带动农户23.2万户从事茶叶生产,带动茶农户均增收1.42万元。

梵净山茶乃梵净山珍之首,为了让这梵净山珍风行天下,在振兴乡村中充当主角,该市各级领导干部甘当梵净山茶推销员。而今,全市有33.6万人从事茶产业,去年全市茶叶产值达74.72亿元,占全市一产增加值的36%。

贵茶集团江口生产加工车间

如今,铜仁茶进入了发展“拐点”,该市正在努力把茶产业做为念好山字经的主要抓手,计划到2019年,再新建茶叶基地71万亩,新增各类茶叶加工企业934家,实现茶叶总产量9.82万吨、茶业产值超100亿元。

铜仁有天生丽质的嘉木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贵州是中国茶叶主要原产地之一,铜仁是贵州茶主产区。铜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即今贵州岑巩、遵义、德江、思南、石阡、沿河、印江等地。

铜仁生态茶园一瞥

石阡茶叶生产“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

宋代,已有铜仁向封建王朝进贡茶叶的记载。北宋,乐史(987年前后)撰《太平寰宇记》江南道载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是为铜仁有贡茶的开始。

北宋绍圣年间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谪居黔中时,写下《阮朗归茶》名篇词,对沿河姚溪茶赞不绝口:“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降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姚溪春味长”。

明万历《湄江》十五卷石阡府载:“赈田,万历二十六年江乐之巡按应朝分置,……又茶园一十丘拾肆亩,东抵水沟,西抵必汉田,南抵袁庆田,北抵土坎,除粮差岁纳合计谷一十五石陆斗,”可见当年茶园已作财产分配和课税对象,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成熟的管理制度。

明洪武年间,江口梵净山周围龙塘河、三角岩已出现成片的茶园,居住在龙塘河的120多户人家,户户都经营茶叶生产,朝廷专门派驻官员在龙塘河建立衙门,统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并在屏上设立关卡查收茶叶,禁止私人买卖,不许茶叶出境。

此后千余年间,对铜仁茶叶的称道,又屡屡见诸相关文献,让铜仁茶叶声名远播。

《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

《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

《思南县志》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马河茶叶为进贡方物。

《石阡县志》记载,城南50里、包溪、大地方一带产茶,最多约出十余万斤,车贩湖南长沙、北贩四川酉阳,间亦有运至贵阳省城者。

清初名著《儒林外史》中写道:明代镇远府汤总兵的儿子赴京会考,从包溪坪山一带备了“六篓贡茶”到京送给官家。其中,“六篓贡茶”就是石阡坪山的“贡茶”,可见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

清乾隆年间,石阡坪山乡坪贯村生产的茶叶作为贡品,每年都要向皇室纳贡,“石阡坪山贡茶”名声渐响。

清人张树《续黔书》谓:“今沿河为思州……古以茶为贡赋”。说明沿河古属思州,又称宁夷郡,县北所产姚溪茶在明朝就成为贡品,一直沿袭到清朝。

民国时期,《沿河县志》记载:“茶,县北姚溪所产为佳”“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

《印江志》记载,1933年,石阡县城商人龙尧夫开办鸿云茶庄,雇请十余人精细加工,畅销湘、川和两广。民国29年(1940年)《杨大恩教材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九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据贵阳日报所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约一千七百余担,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擘焉,近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璜,石阡茶大有畅销全省之势矣。”

山水生辉,茶香绵延,记者追寻铜仁茶叶历史的目光,穿越时空聚焦在一本本发黄的线装书上,情不自禁为天生丽质的铜仁茶叶而自豪。

铜仁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据调查,全市至今还保留着有古茶树5080株,野生茶树20.55万亩,野生茶树平均密度达到45株/亩,其中,千年古茶树3株、五百年以的古茶树123株,是中国古茶树原产地之一。

在乌江河畔的沿河塘坝乡榨子村,在梵净山麓的江口太平乡寨抱村、印江紫薇镇团龙村,在佛顶山中的石阡坪山乡佛顶山村等地,调查人员相继发现了古茶树野生茶树群,一株株饱经风霜的茶树绿叶婆娑,却生命活力彰显,采其枝叶制作的茶叶,具有色清、味醇、香溢等特性,令人回味无穷。

据茶叶专家介绍,评价茶叶的内在品质,主要看氨基酸含量和水沁出物含量两项指标。经检测,铜仁茶氨基酸含量为3%—5%,而江浙茶仅为3%;铜仁茶水沁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而江浙茶仅为30%左右。铜仁茶因此不仅清香馥郁、回味悠长,而且经久耐泡。 原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试中心曾对铜仁茶叶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表明: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判定,抽检的5个产品合格率达100%。

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中后期,茶叶扮演过贵州出口创汇大宗产品的重要角色。其时,国营茶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一路攀升,新产品黔红茶和黔绿茶得到大规模开发,最多时每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远销欧洲、非洲。

铜仁于20世纪80代至90代期间,主要以农业部门为主规模开发基地,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沿河4个县茶叶公司和武陵山茶场,这些“国”字号企业相继歇业关闭,民营企业随之崛起。此后,历经市场风风雨雨的大浪淘沙,逐步形成以梵净翠峰和石阡苔茶为代表的“铜茶方阵”,梵净绿茶、夷州贡茶、松桃翠芽、坪山翠芽、沿河古茶、德江白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在全国各种茶事评比活动中荣获120多项奖项。

出自“中国茶叶之乡”的梵净翠峰、“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苔茶是铜仁茶的佼佼者,分别跻身贵州五大名茶之列,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比肩而立,闻名省内外。

自2007年伊始,借助贵州加快推进生态茶业的东风,该市因地制宜凭借青山绿水,把生态茶业作为主要绿色支柱产业加以培植,每年以近20万亩发展速度递增,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中国地质科学院将贵州茶区分为2个最适宜区、3个适宜区、1个次适宜区,铜仁7个产茶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就像“武陵仙境梵净山”声名远播一般,“铜仁好山好水出好茶”亦在业内广泛流传。

眼下,全市有茶园面积16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27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跃升全省第二,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成为贵州茶叶产业的一匹黑马。

此外,铜仁野生苦丁茶、藤茶等资源丰富,以其纯天然的独特属性,亦倍受消费者青睐。

贵州“第二茶产区”的春天

山水成景,绿色为诗。铜仁,把大力发展生态茶作为绿色崛起的最佳突围路径之一。假如,以梵净山为圆心、以500千米作为直径,划出一块版图,观察黔湘渝鄂四省市的茶业,那么,铜仁茶叶的独特属性就更加凸现。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该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把茶产业作为绿色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铜仁生态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改写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版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之际,该市借助江浙茶产业西部大转移的风口,全力以赴抢抓“东茶西移”的战略机遇,用活用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精神、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区等政策重叠利好,志存高远迎接了铜仁茶叶大发展的春天。

收获金山,留下青山。2007年以来,该市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始终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农业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主体培育、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使铜仁生态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新组合了贵州茶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一盘棋。

——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全市茶园规模从2007年的13.78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189万亩,是2007年的13.7倍,其中,投产茶园127万亩、幼龄茶园72万亩,茶园规模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全市实现了以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德江、思南、江口7个重点产茶县为核心,推进茶园向核心乡镇、专业村集聚。

沿河古茶树

目前,全市有30万亩以上种茶县1个、20~30万亩种茶县3个、10~20万亩种茶县3个;1万亩以上种茶乡镇63个、5000~1万亩种茶乡镇39个;1万亩以上种茶村15个、5000~1万亩种茶村47个;15亩以上茶叶家庭农场2196户,建成了思南张家寨、松桃正大、石阡龙塘、印江新寨、江口骆象等10个省级茶叶高效示范园区,逐步形成了印江、松桃、江口环梵净山旅游观光茶区,沿河、德江、思南乌江特色茶区、石阡苔茶茶区等特色茶叶产业带。

——生产效益越来越好。为抓好一年一度的茶叶生产,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市生态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下发《铜仁市茶产业发展年度工作指导意见》,对各县茶叶生产的产量、产值目标任务进行明确,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重点从调整优化茶产品结构、加强梵净山茶标准宣传推广应用、加强茶园投入品监管、加强茶叶产品质量抽检等方面抓好茶叶生产,确保实现茶叶产销两旺、提质增效、增产增收。

据统计,2017年全市实现了茶叶产量8.8万吨、产值88.3亿元、总销售额75.16亿元,其中,春茶、夏茶、秋茶产量分别为3.54万吨、1.98万吨、3.28万吨,春茶、夏茶、秋茶产值分别为52.03亿元、14.06亿元、22.29亿元。茶叶企业直接出口茶叶2889吨,创汇680万美元,折合约人民币4420万元,实现了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双增长。

——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为加快提升全市茶产业的扶贫带动效应,按照全市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的总体安排,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带动力和覆盖率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的作用。

在带动扶贫效应方面,全市125个贫困乡镇中有71个产茶乡镇,现有茶园面积73万亩,贫困乡镇中的贫困人口涉茶人数17.9万人,占全市贫困总人口数58.32万的30.69%,贫困乡镇中的涉茶人员年均收入达到了7214元,全年茶产业助推了5.39万人贫困人口脱贫,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259元。

在带动扶贫模式方面,各产茶重点县积极探索带动模式,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示范样板。石阡本庄镇凉山村的远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企业盈利、茶农分红、集体增收,创新了“62155”分配模式,目前,全村茶农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1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铜仁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般每亩茶园农民可收入4600元左右。”据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茶叶相对于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其他农作物而言,具有加工性强、附加值高、吨位轻、便贮存的特点。

据了解,该市在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农民到茶园、茶叶加工企业、茶叶销售网点务工计酬,增加收入,实现了合作共赢、长效发展、有效脱贫的良好态势。

“梵净山茶·香溢天下”。同时,该市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模式,结合大扶贫、大旅游和大生态,在茶园建设休闲观光亭、行走步道等旅游接接待服务设施,按照“茶区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思南张家寨、松桃正大、石阡凉山等地,把生态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起来,实现了三者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引领铜仁生态茶产业担当富民强市、绿色崛起的使命。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该市茶产业带动10余万户、33万人从事茶产业,使6万多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带动茶农户均增收1.42万元、人均增收3550元,农民年均纯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茶产业,形成了“小茶叶、大产业”的脱贫致富新格局。

品牌背后的角力

北纬30度,全球同纬度唯一绿洲;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中国西部名城;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大亲水美景;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打开卫星导航地图,武陵正源梵净山,乌江、锦江两条碧波荡漾的河流环绕一片古老生机的绿色,一片充满希望与想象的热土绿意盎然,“一山两江四文化”滋养的“生态王国、养生天堂”魅力无穷。 把铜仁放置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人们发现武陵山区目前在全国市场上还没一个响亮茶叶品牌,谁能脱颖而出,谁就是佼佼者;对铜仁而言,梵净山是武陵山区的主峰,它的品牌优势难能可贵。

在前一轮江浙茶产业“东茶西移”的产业重组中,铜仁充分利用苍翠森林、清澈河水、与肥沃土地,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向,茶产业以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带来了“多重效应”。

北京玉渊潭公园万人品铜仁

这几年,印江、石阡、沿河等县分别将“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国字号名片收入囊中。

实践证明,茶叶与酒除了品质外,就是文化附加值,这是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茶叶,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有机融合是关键。基于“低碳、生态、环保”是农特产品笑傲市场的通行证,铜仁茶叶应在梵净山的品牌上寻找到崛起的密码。

“茶叶企业的生存之道,第一是做强品牌,第二是做强品牌,第三还是做强品牌。一家茶企最重要的不是扩张面积,而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业界资深人土强调了如此观点。

与普通消费品不同,茶叶消费还附加着一种文化消费,而不总是纯物质消费。目前,全国茶叶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状态,低档茶饱和,名优茶紧俏,茶叶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名优茶、茶文化的竞争。 相比浙、皖、闽等省的产茶地,铜仁的地域文化一直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相应带来茶文化、茶品牌的弱势,从而极大地抵消了铜仁茶叶品质上本应有的竞争优势。

经济界人士曾指出,同样是地域特色产品,茅台酒在全国乃至海外确立了无可争议的顶级品牌地位,除了“天生丽质”,更与其历史上抓住了一系列机遇,成功实现整体地域文化的“单兵突破”、在中国酒文化领域确立了强势地位密不可分。基于此,铜仁茶叶只有实现这样自我文化突破及发掘,才能走出大山笑傲市场。

10年砥砺前行,铜仁茶叶香溢四海,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最近几年,该市着力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还把茶与生态融合,打响了“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等品牌,旨在积极推进铜仁茶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品质和品牌,努力把铜仁茶打造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于是,该市以在北京、贵阳建立的梵净山茶城为市场突破口,进而把铜仁茶的触角延伸到全国。

继2013年后,铜仁便有7家企业抱团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成立贵州梵净山茶城,梵净山茶的北方市场销售额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2016年入驻马连道的企业已有11家。

自古名山出好茶。铜仁的生态好茶不断“走出去”的步伐坚实,通过在青海西宁举办了“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梵净山茶”大型推介活动,北京玉渊潭“赏樱花·品黔茶”、香山“观红叶·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等,参加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贵阳等茶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逐步在中国茶市占据一席之地。

在此期间,该市还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渠道,加速线上线下销售。“梵净山茶”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新增实体店13家,已进入亚马逊电商平台等。

此外,该市已有7家茶叶企业获得直接出口资质,出口泰国、越南、非洲等区域,去年茶叶企业直接出口茶叶360多吨,创汇562.6万美元,逐步打开国际贸易市场,让铜仁茶走向世界。

面对日趋激烈茶叶市场,如何做大做强铜仁茶叶品牌?突围的路径在哪里?有什么支撑点?……异军突起的铜仁生态茶产业面临着做大、做强和做精的命题。

铜仁市管专家、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贵州省茶叶协会副会长、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温顺位,在他领衔主持持的中共铜仁市委重大决策问题研究课题《整合"梵净山"品牌资源,做大铜仁茶产业研究》一文中指出,铜仁要加强茶文化研究挖掘茶文化内涵,成立梵净山茶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在茶叶专家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把全市茶区进行有机的选择和整合,建立富有特色的“梵净山茶文化之旅”线路。

高级农艺师温顺位领衔的团队建议,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以自然为主题:参观茶园、采茶、制茶、茶道、茶艺等;以文化为主题:当地茶史、体验茶风俗、赏茶艺、唱茶歌、听茶戏等,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茶叶保健功能开发项目等。并与梵净山、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石阡温泉、大明边城、锦江画廊等景区景点相结合,开展茶文化旅游:茶园生态游、名茶游、茶文化体验游、茶文化特色休闲游等;建立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萃、茶俗、茶具、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集中向游客展示,同时也可品茶、购茶,了解生产流程与加工工艺,满足游客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提高旅游项目的层次和梵净山茶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同时提出“茶叶+旅游”“茶叶+康养”“茶叶+文化”等模式,打造三条梵净山茶文化旅游线路,不断吸引人们参与铜仁生态茶发展的业态中来。

——梵净山茶文化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梵净山环线公路为纽带,以江口黑湾河、印江团龙、印江大院子、松桃苗王城、松桃冷家坝为重点,着力把梵净山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茶文化旅游线。

——梵净山茶文化特色都市旅游线路。以十里锦江为纽带,以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十里锦江旖旎风光、大明边城为重点,以文化及商贸为主题,打造梵净山茶文化特色都市旅游线。

——梵净山名茶文化旅游线路。结合石阡温泉,茶水合璧,以石阡温泉群、佛顶山风景名胜区、龙塘等为重点,以文化和自然为主题,打造石阡苔茶名茶文化旅游线。

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当前,该市正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紧扣市场需求和变化,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以赴建设一个世界级的茶城,创办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茶会,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茶企,培育一批钟倩专注的茶人,全力推进铜仁生态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与铜仁优质高原水融合发展,让“梵山净水·泡茶好水”与“梵净山茶·香溢天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打造世界“抹茶之都”

铜仁,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乌江、锦江,汇入长江。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对山环水绕的铜仁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而茶叶正是二者兼具的朝阳产业。

“把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做大做强了,就能发力脱贫攻坚,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就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副市长胡洪成一语道出铜仁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0年辛苦不寻常,该市持之以恒抓基地、抓主体、抓市场、抓品牌、抓销售,茶叶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铜仁最大的农业产业和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

铜仁坚定不移地把茶叶产业作为全市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发展,目前,该市茶叶已形成了从“基地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绿茶加工为主,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种类茶加工并重的格局。

10年茶叶基地扩展至169万亩,同时引进贵茶集团、英国太古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等186家企业入驻,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61家、专业合作社427家,市场主体逐步壮大,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4月22日,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在思南县召开,思南、沿河、印江、德江4个县与贵茶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茶叶商圈。同年,该市启动实施生态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全市各重点产茶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要求,坚持“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拓市场促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绘就一幅发展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画卷。

今年年4月23日,全市2018年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在石阡县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生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达新在会上表示,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敢于正视差距,进一步认清铜仁市茶产业当前所处的“方位”,全力推动铜仁从茶叶种植大市向茶产业强市转变。

陈达新在此次推进会上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肯定成绩,敢于正视差距,进一步认清铜仁茶产业当前所处的“方位”,努力推动铜仁从茶叶种植大市向茶产业强市转变;要立足实际,紧扣定位,进一步把牢该市茶产业长远发展的“方向”,大力提升品质、发展抹茶、整合资源、探索创新,走出茶产业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之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细化该市茶产业今年工作的“方案”,不断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质量管控、市场拓展、机制建设上再下功夫,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显著的成效,全力助推铜仁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守住青山,才有金山!该市计划到2019年新建茶叶基地71万亩,全市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240万亩,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各类茶叶加工企业934家,培育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72家,实现茶叶总产量9.82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市委书记陈昌旭对发展绿山富民的生态茶产业胸有成竹,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武陵山区茶叶贸易流通、茶旅文化体验中心和世界抹茶之都。”

茶叶因其独特保健功能,被推为三大健康饮品之首,并成为世界性饮料。中国人把茶作为国饮,国内消费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长。同时,源于中国、兴于日本的抹茶正在走俏全球,它是一种从特殊种植和加工的绿茶茶叶中细磨出的粉状物,国际市场对于抹茶的需求量仍在快速增长,每年市场总缺口在7000至8000吨。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直言,抹茶作为茶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铜仁具有发展抹茶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一定能大有作为。他希望铜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县乡合种、政企合建、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两合三统”模式,大力发展抹茶产业,形成多种茶类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紧扣打造“世界抹茶之都”的战略定位,策划举办好首届中国(铜仁)国际抹茶文化节,提升茶文化、打造茶品牌、扩大影响力,真正把铜仁打造成有特色的中国茶乡。

该市决策层表示,铜仁正在借助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好以生态茶为首的六大主导产业,要策划好首届中国(铜仁)国际抹茶文化节,把宣传打造“世界抹茶之都”与梵净山申遗、饮用水博会、“一带双核”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借力、相得益彰,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加快实现“一区五地”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向黔看。梵净山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2万—18万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15倍,是地球之肺、天然氧吧,是疗养的圣地、避暑的天堂。目前,铜仁茶叶产量位列贵州第二,山水的涵养和生态的滋润,使梵净山茶各项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和贵州省地方标准,500多项指标检测达到或超过欧盟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养身茶、健康茶、长寿茶。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铜仁布局优势产业和招商引资的生态优势,好客铜仁推崇以茶会友、以茶扬文、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梵净山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贵茶集团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贵州最大的有机茶生产企业,其产品主要有“绿宝石”“红宝石”,力争在今年内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在2020年前后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把贵州优质的生态茶叶推向全世界。该公司计划在铜仁产茶县建设碾茶生产线100条,现在已完成建设13条,其中,江口10条、思南2条、德江1条。

贵茶集团公司在江口的项目落地于凯德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占地350亩,总投资6亿元,现已开始试运行投产。此项目建设1万吨欧陆大宗茶、3000吨精制绿宝石、2000吨抹茶精加工、2亿瓶灌装茶水分离饮料、1000吨固体茶粉冷冻干燥生产线共5条,将带动铜仁茶产业走向另一个高峰,填补贵州茶在全国的多项空白并刷新多项记录。

前不久,有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惊呼:霸气!将来,全世界任何一款抹茶食品,都可能来自贵州铜仁!这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聚焦中国大西南一偶的铜仁

“梵净山是上等茶叶的天然摇篮,山上的空气质量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洁净空气标准还要高出10到15倍!”傅传耀一直在鼎力推介自己十分看好的铜仁生态茶产业。

“梵净山珍·健康养生”。该市依托铜仁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等,引资贵茶集团公司新建国际领先的抹茶生产线,3年内新建和改造符合抹茶生产标准的茶园10万亩,布局建设碾茶生产线200条,旨在打造国内最大茶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抢占世界抹茶领域制高点,从而牵引生态茶的从“铜仁原料”为“铜仁制造”转型,从“铜仁品质”向“铜仁品牌”演进,让铜仁生态茶香飘四海、风行天下,让它绿山富民更融合、更持久、更给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