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文化报}走上民俗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新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5-12 15:35:41 来源:文化报 作者:程丽仙 胡克非 点击: 评论:0

 文化报记者  程丽仙  胡克非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彝族主要聚居地,这里的彝族乡亲有近30万人,主要居住在水城县玉舍、双戛和盘县淤泥、坪地等9个彝族乡,以及与其他民族共同组建的38个民族乡。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这些乡镇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为下一步建设全市彝族文化产业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提升推动文化园建设

六盘水市向南驱车24公里,有一个叫“野玉海”的旅游景区,其名取自野鸡坪高原户外运动基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海坪彝族文化园的首字。

海坪彝族文化园属于水城县玉舍彝族苗族乡,是野玉海景区的核心区,规划建设在居住着2000多名彝族同胞的海坪村。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玉雄介绍,园区依托彝族村落,采取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彝族文化推动旅游景区建设和发展,以旅游产业提升推动文化园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工程总建成48.24公顷,包括海坪彝族火把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街等,均已投入使用。”赵玉雄说。

这一园区于2015年7月建成一期工程,8月就作为六盘水市第二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亮相,受到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大会期间水城县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创收1.8亿元,其中,8月8日彝族火把节当天,海坪彝族火把广场接待18万人次,旅游创收6000万元,并通过旅游推介成功促成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64亿元。

“这里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出口就是景区入口,六盘水机场过来26公里,年底还将开通高铁。”赵玉雄说,目前工作重点是启动文化园二、三期工程建设,完善彝族文化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以彝族文化、影视剧、休闲度假为业态,完善文化园规划。

民俗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从海坪彝族文化园驱车向南一个多小时,即到达盘县坪地彝族乡。坪地彝族乡乡长谢如练介绍,当地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坪地正以乌蒙大草原旅游开发为依托,以彝族火把节篝火晚会、歌舞表演、彝族服饰等为亮点,着力打造坪地牛棚梁子生态旅游观光园。

“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些新变化,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谢如练举例说,乡文化站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功能不多,无法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乡里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部分群众对“文化就是生产力”的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薄弱;文化产业缺乏社会资金注入,文化公司尚处于自发、业余状态等,这都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坪地东南方向40公里左右的淤泥彝族乡则是另外一种境况。这个盘县境内彝族最集中的乡,不仅有被评为“全省最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村寨”“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麻郎垤村,更因歌曲《山歌出在淤泥河》而广为人知。

麻郎垤在彝语中意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五六百元。后来,村党支部书记杜少权想:我们是保存了完整民族文化的彝族村,为什么不能在文化上做点文章?经过反复讨论,村两委提出“文化带富、文化促学、文化添乐、文化增美”,全村开始走上以民俗文化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有“彝族文化聚宝盆”之誉的麻郎垤到底有怎样的文化底子?彝族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哒体舞”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味,婚俗文化中的“酒令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斗牛、斗羊、斗鸡、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赛马、跳“朵落荷”等传统歌舞和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为使这些文化项目完整展示在世人面前,村里设立了盘县第一个彝族文化博物馆,收藏彝族经书、彝族服饰、刺绣、劳动工具、手工艺品等。这个小小的村级博物馆已成为外界了解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淤泥乡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霞说,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全乡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包括保护民族文化元素、丰富民族文化活动等,比如,在麻郎垤村组建民族文化文艺队,我们有队员100余人,多次创编节目到村寨和矿山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和矿工热烈欢迎。

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

随着麻郎垤的知名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但麻郎垤村是一个农业村,如何培育支柱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农旅结合”成为村两委的一大尝试,村里先后扶持村民创办了彝族服饰产业、水拌酒厂、彝家乐。目前,麻郎垤村已有水拌酒作坊48家、彝族服饰作坊8家、彝家乐3家、彝家超市3家,年创收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近些年,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休闲的一部分,彝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成为六盘水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徐兵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玉舍乡到坪地乡,再到淤泥乡,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20个辐射区之一,六盘水市彝族乡镇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未来的六盘水市彝族文化产业走廊将是中国彝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这一点可以从其“十三五”发展目标中获知:2020年,全市彝族文化产业实现产值48亿元,建成十大彝族风情旅游景区、十九大彝族特色村寨、三大彝族风情街,培育淤泥彝家山歌会、海坪彝族火把节、中寨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大文化品牌,构建“三大集聚区、两条景观走廊、多个专业村”(“3+2+N”)的彝文化产业走廊。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行业观察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