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打造多样美食消费场景 升腾烟火气 助推“黔中游”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10-31 12:49:0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曹雯 点击: 评论:0

  从到访一座城市体验美食,到为了美食体验而到访一座城市,正日渐成为大众旅游潮流。中国旅游研究院美食旅游课题组调查发现,92.3%的受访者,会在旅游前或旅游中做美食攻略;93.1%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前往外地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用美食留住游客?近年来,“山地公园省”贵州不断探索,通过打造多样美食消费场景,升腾旅途烟火气,用舌尖上的快乐增加贵州旅游的吸引力,助推全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大山藏不住“美食天堂”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现代遥感技术计算出贵州共有125.8万个山头。山的海洋为各类生命提供了立体丰富的生存空间,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与繁荣,由此孕育出“文化千岛”与“美食天堂”。

  近日,70多名香港游客来到遵义市赤水市品尝当地的特色佳肴“熊猫餐”。以竹元素为主打,包括竹松茸、竹毛肚在内的10多道菜,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餐饮店负责人黄飞表示,赤水盛产竹子,“熊猫餐”是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我们根据不同季节调整菜品,从摆盘、口味上更加贴近游客的需求。”

  将竹元素吃出一桌筵席,从中可见贵州不拘一格的饮食文化。贵州旧时缺盐,人们用酸代之。酸作为贵州的原始风味,有诸多种类。比如,三分红酸搭配七分白酸,再煮一尾鲜鱼,便是一锅堪称黔菜名片的酸汤鱼。辣椒则是风味之魂,泡椒、烧椒、糊辣椒、油辣椒、糍粑辣椒、糟辣椒……可炒菜炒饭,可加入蘸水,衍生出百般吃法。

  在贵州景区吃到用辣椒凉拌的酸萝卜,这让初次来到贵州的北京女孩大呼带劲,“太宝藏了!”此外,不少懂行的游客来到贵州,第一顿必打卡由贵州黄牛肉制作的酸汤牛肉火锅,搭配清爽的素瓜豆以及绿豆冰浆、冰杨梅汤等,每一口都是山野之气。

  好吃还要好玩的场景体验

  阿云朵仓“长桌宴”是一个贵州本地特色小吃聚集地,它连接着的十字街,则是一个包括了意大利菜、精酿酒吧、重庆火锅等融合餐饮的玩乐地。

  “除了美食,这里更加强调在地文化休闲体验。”阿云朵仓运营负责人张赛告诉记者,希望打造一个年轻人愿意交流的空间,“比如通过流水席共享食物,以及现场各式各样的分享活动,很快打成一片。”

  日前,中国领先的旅游社区马蜂窝发布的旅游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在旅途中更愿意为“吃”买单。放眼全国,社交平台上的“一样美食带火一座城”几乎成为近两年小众目的地出圈的流量密码。随着游客到了目的地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生态、有调性,餐饮界展开了一次次商业创新,美食街、餐饮综合体成为城市与景区旅游发展的重要配套。

  近年来,贵阳市内青云市集、太平街、新印1950、万象城等精彩亮相,让美食成为城市旅游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街区,美食与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出各式各样的消费场景,特别吸引喜欢凑热闹的年轻群体。在7月中旬新开业的贵阳万象城内,有6成餐饮品牌是贵阳首店。数据显示,贵阳万象城开业3天零售额达5500万元,客流量95万人次。

  差异化美食供给满足游客需求

  有人在美食上追新求异,就有人在旅途中难忘家乡味。“相对来说,南方客人比北方客人更能吃辣,对黔菜的接受程度更高,北方客人更偏爱面食类,菜品偏甜口。”贵州黄果树开元名都度假酒店总经理许希诚说。据了解,该酒店是高端酒店品牌开元名都在国内第一家选址在5A级景区周边的酒店。

  “天津人很喜欢出门吃自助餐,愿意选择带自助餐的酒店。”在抖音博主@多多爱天津看来,天津人喜欢安逸,出门旅行看重吃和住。他表示,随着消费观念转变,人们更愿意享受生活,会选择半自由的定制旅行模式。“贵州山好水好景好,吃住如果舒适,玩个十天半个月都不带腻的。”

  以体验服务著称的贵阳安珀酒店今年入住率一直保持高位。酒店首席服务官张显告诉记者,从餐饮角度来看,北方旅客喜好面食,江浙沪客人看重菜品是否清淡,大湾区旅客注重菜品种类的多样化,川渝客人则更喜欢口感鲜香的食物。“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客人的口味按需供应。”

  虽然黔菜以酸辣为主,但贵州的大街小巷里也有很多适宜北方人口味的美食。不仅有安顺破酥包这类具有贵州特色的面食,还有北方水饺、手擀面、东北铁锅炖等大大小小的北方口味餐饮店。如果想吃火锅,也还有白酸汤牛肉火锅、老鸭汤的清汤系列的火锅可选。

  食物的故事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区的游客。以屯堡菜为代表的贵州“八大碗”系列是明清移民的产物,有着江淮菜的醇鲜。刘伟是安顺市西秀区苗岭屯堡的屯滋味饭店负责人,自去年底饭店推出屯八碗屯堡传统菜以来,刘伟接到了很多预订电话。他说,旅游旺季会有省外的客人找上门来,说要尝尝地道的屯堡菜。“美食背后是一方文化,六百年的屯堡故事,值得更多人走近。”(记者 曹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