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陈恒太:一跃“农”门畅“海”游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9-01 12:41:1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宋咏鸿 王正阳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宋咏鸿 王正阳 实习生 王进  郭加昶)水东乡的金子村,当地人唤作“金子屯”。相传吴王剿水西时,宣慰使安坤途经水东,在此遗失一只纯金马蹬,当地人就将此地唤作“金子蹬”。年长月久,读音演变,就叫成了今天的“金子屯”。 

金子屯,既有金子总会发光。

李龙香,一个目不识丁,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妇,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是她“掘”出了藏在大山皱褶里的“金子”。因为她,金子屯的岩头组变得熠熠生辉。

金子屯终于不再是传说。

1.jpg

目标与榜上

2020年8月23日,全国高考“放榜”之日。22日晚,参加高考的陈恒太反复告诫自己,淡定,好好睡一觉,该来的总会来。然而,贵州招生考试服务号特别提示音还是将他吵醒,手机上赫然显示,陈恒太:总分580分。

“啊……”看到这个分数,陈恒太惊叫了一声,惊喜之余是小小的遗憾——他的目标是600分,离目标还差一点点。

“怎么了?”听到惊叫,母亲李龙香冲进房间。

 “放榜”日,一家人不动声色、故作轻松,却彻夜未眠。

“都好都好,上线就好。”李龙香一边安慰儿子,一边喜极而泣。

陈恒太是李龙香的第五个孩子,今年以高考580分的成绩被安徽大学录取。

 

人生的第一份答卷,陈恒太答得满意,虽然离他的目标600分有些许差距,但他可以走出大山,踏上去“看大海”的第一步,别样的人生由此启航……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成然。”(《埤雅·释鱼》)陈恒太跃过了“农”门,他是优秀的,亦是幸运的。这幸运的背后演绎着不为人知的倾力……

2.jpg

 “耕”与“读”

陈恒太家所住的金子村岩头组就在山顶上。母亲李龙香不识字,父亲陈启贵只勉强读过初中,夫妻俩承袭祖业,以农为本。

不识字的李龙香不敢出门务工,怕找不到回家的路,陈启贵就在农闲时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修房盖屋”是山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修一栋大房子方显人生成就。

挣钱,修房,结婚,生子。

生子再挣钱……

这里的山民世代循环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固守陈规,踏实、满足。

陈家的房一共三栋。一栋是爷爷修的老木房,已如爷爷般苍老,风雨飘摇,再不能住人,成了家里的生产用房,见证着爷爷的成就;一栋红漆刷墙的木房牢固结实,如依然健壮的父亲,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爷爷奶奶和父母居住,昭示着父母的勤劳。另一栋是三间小平房,一间是大哥陈恒均的新房,大哥没能考上大学,是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一间是小妹的书房,另一间则是陈恒太的书房。书房里的简易书架摆满了书和各类获奖证书,书桌上,沈丛文的《边城》翻到了第118页。这书房也曾是外嫁了的大姐、读大学的二姐和二哥的书房,小小的书房还留有他们的余温。

院子东边是陈家兄妹的书房,西边则是家里饲养牲畜的圈舍。干净整洁的小院,浓浓的书香在牲口们淡淡的草粪味和母亲煮猪食的柴火味里荡漾开来。

书香与烟火共存,生活与理想相融。

正值假期,读大学的二哥二姐在外打暑期工,陈恒太和妹妹帮着家里做农活。

顺利通过高考的独木桥,陈恒太终于可以舒口气了。这个假期,他揽下所有农活,让妹妹有更多时间学习。

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身体依然硬朗,帮着家里放牛、割草,母亲种庄稼、侍候牲口,几个孩子逢假期便帮着家里干农活。一家人勤巴苦挣,所得都供了孩子们上学。

“苦,但心里高兴,只要他们读得去,拖钱拉帐,要饭都要供他们读书。”毫无保留的支持孩子读书,这是李龙香爱的执念。

据老支书陈胜海介绍,李龙香家在寨子里很出名。提起陈启贵、李龙香夫妇,大家都说,他家娃娃些争气得很,书读得去。

再过几年,孩子们毕业了,陈家的日子将是另一翻光景。

3.jpg

阻力与动力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句名言套在陈家孩子身上再恰当不过。

陈家爷爷只是略微识得几个字,父亲只是初中毕业,大姐陈飞第一个考取了中专,成了这个农村家庭的第一个知识分子。随即,二哥二姐相继录取了大学本科,今年陈恒太则以超出重本线100余分的成绩被安徽大学录取。

陈家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大姐带头走出了一条与父辈不同的路。

曾几何时,大山成了山村孩子教育路上的阻力。岩头组离金子小学来回要走近一个小时,小时候读书,没有营养午餐,母亲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为孩子们热饭、煮洋芋。

“吃过饭后,一个小书包,一边装书,一边装当午饭的洋芋。”回忆往事,陈恒太记忆犹新,言语中满是对母爱的感恩。

山路很陡,还要过河。哥哥姐姐们就背着年幼的恒太和妹妹陈沙,几姊妹就这样相扶着读完了小学。

恒太六年级时,营养午餐普及,有了正式的午餐,还比家里吃得好。

读书,成了一件幸福的事。

金子五年前才通毛坯路,没有车跑,他们要到水东街上读初中,走路来回得走四个小时。怕回来奔波影响学习,母亲就为他们租房在水东街上住,挣的钱都花在了他们身上。

恒太读高三时,寨子里的路硬化了,没有营运车辆,只有黑车跑,来回八十块钱的车费,够恒太一周的生活。为了省钱,更为了学习,恒太很少回家。

贫困,没让陈家的孩子低头

大山,没能阻止陈家孩子求学的脚步。它们成了陈家孩子立志走出去的动力。

4.jpg

 “大海”与远方

恒太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

小学毕业前,恒太没有出过金子;到水东街上读书,他看到了差别,看着掇学务工的同学们回来变得“有钱了”,恒太有了掇学的想法,他想早点挣钱,为父母分担。

“不准掇学,中考后再说。”母亲的话很强硬,恒太不敢违逆。

2017年,陈恒太以538分考入纳雍一中,进县城读书,是许多农村子弟梦寐以求的事,陈恒太却还懵懂着。

2018年的夏天,注定不寻常。作为精准扶贫户,陈恒太得以参加国家免费夏令营,到广州参观了华南理工大学。

就是这个夏天,陈恒太封闭的视界被打开,静若秋水的心从此波澜起伏。

广州临海,恒太想趁机看看大海。

到了广州,仅仅安排参观了华南理工大学。恒太没能看到大海,成了遗憾。正是这遗憾,在恒太心中植入了一个关于“大海的梦”。

广州的繁华与家乡的贫困落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他震撼了!广州之行,他彻夜难眠,久久不能平静。

大海!蓝盈盈的水波在梦里召唤着他……

为了这个“大海的梦”,他把微信名改成了“梦”,并写下微信签名:“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诗和远方……”

从此,心中有梦的陈恒太放弃了午休,一切为了“大海的梦”、为了“诗和远方”……

假期,回到家里,懂事的恒太更加卖力地干农活,为母亲减轻负担,晚上才熬夜学习。

“不到12点不睡,4点就起床学习。我们睡得一觉了,他还不休息。”陈爷爷说。

“做活路回来,随便倒在哪里都能睡着。”李龙香说。

抓紧时间干活、抓紧时间睡觉、抓紧时间学习成了恒太高中三年的“三步曲”。

他诠释了闻鸡起舞,体味了逐梦真谛。

暑假里收包谷、挖洋芋,毒辣辣的太阳晒得背上脱了几层皮,眼睑被包谷叶子割了一道又一道,被汗水浸后火辣辣的痛,壁陡的山路,小小身躯负重而行,烈日烤炼身体,亦是扣问灵魂。

“决不能再重复这样的日子了!一定要走出大山!”陈恒太坚定地告诉自己。

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大海的梦”,昔日习以为常的劳动和熟悉的大山,变成了桎梏!变成了枷锁!

 “我要走出去!我要看大海!”恒太心里呐喊着。

喊着喊着,胸中那片蓝蓝的海波涛汹涌,驱走了暑热,脚下轻快了起来……

赶快把农活做完,就可以早点学习。

学习是逐梦的唯一途径。

凭着这样的坚持,陈恒太从刚进高一摸底考试的最后几名一路跃进,最终,名列前矛。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为读书,小小男儿哭过。伤心地恸哭。那是第一次摸拟考试,恒太只考了四百来分。

这样的成绩怎能离开金子?怎能走出大山?怎能实现“大海的梦”?他绝望地给大姐打电话,伤心欲绝,几近崩溃。

“没事,一次不决定什么,不要太在意,会慢慢变好的,还有时间。”电话里,大姐耐心地安慰他。

大姐的安慰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伏在大姐背上去上学的日子。

挂了电话,恒太痛痛快快哭了一场,围着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发泄着胸中的绝望与悲伤。

还有四个月。

绝不能放弃。

拼!拼!拼!

就这样,他更加努力,他为自己定下考600分的目标。不是自己太优秀,更不是600分太容易。而是,只有600分才能上重点!才能取省外大学!才能走出大山!

一切为了“大海的梦”。

“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我想考上大学,好好学点本事,有足够的能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如此辛苦,不再世代重复这样的日子。”陈恒太说着说着哽咽了,“幸好赶上好时代,有国家的扶持,让我的父母轻松了不少。将来我一定努力拼博,让自己成为横梁之才,为我的父母,为和我一样贫穷的孩子,为我的祖国。” 

恒力与助力

陈家有三个圈舍,养了八头猪,两头牛。

猪是一头母猪,三头大肥猪,四头半大猪。牛是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俩母子。除了母牛和母猪,都将被有计划地变现。

母猪一年下两窝仔,母牛一年生一头牛仔。猪仔,牛仔养大了,有计划地赶在开学前喂肥变现,给孩子们交学费用。李龙香每年都仔细盘算着,每个孩子的学费多少,从那儿筹集,她记得丝毫不差。

母猪和母牛就是她为孩子们准备的“教育基金”。从孩子们开始读书起,李龙香十几年持之以恒养猪喂牛,靠这项“教育基金”供孩子们上学。

陈家墙上贴的精准扶贫明示牌上显示,兄妹四人,每人每年有1900元到4830不等的教育资助。一年得到国家13460元。如今陈恒太要上大学了,他的教育资助将由1900元提升到4830元。陈家每年将共得国家教育资助16390元,直到他们相继毕业。教育资助,是保障陈家孩子上学的另一项“教育基金”

2018年,村里为陈启贵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每月有800元的收入,这一项陈家每年收入9600元。家里又多了项“教育基金”

护林员的收入和教学资助,陈家一年多了两万多的收入。

抚养六个孩子,还要读书,读大学。一年省吃俭用也要好几万元。

精准扶贫精准地解决了李龙香的这一大难,为她助了大力,让她不再为孩子读书犯愁。

“多亏国家政策好。不然,不要说读书,一家十口人,生活都困难。”李龙香感激地说。

“赶上好时代了,没有路修路,没有啥给啥。以前赶个场要走四个小时,现在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连读大学都帮到扶。”古稀之年的陈爷爷还能赶上好时代,他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村里安排特惠贷,李龙香主动放弃了。孩子们上学,自己得了这么多资助,已松了一大头,就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2022年,就读纳雍重点高中的陈家小妹也会参加高考,起点不低,她的未来一定错不了。

 “六年衣破帝成尘,一日天池水脱鳞”。如今,陈恒太褪鳞成蛟,即将傲游于梦中的大海,继续追寻“大海的梦”……

这是陈家的梦,是精准扶贫户的梦,是农民的梦,农村的梦……

责任编辑:杨婷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