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山水之间的千年文明,民族共生的诗意栖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2-22 20:11:0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刘禹涵 点击: 评论:0

  在中国西南的群山环抱中,有一片被时光与自然眷顾的土地——贵州。这里没有平原的辽阔,却以层叠的梯田书写农耕文明的史诗;这里没有大海的澎湃,却用瀑布的轰鸣奏响山河的交响。从苗岭的银饰叮当到侗寨的鼓楼月色,从赤水河的酒香绵长到“天眼”仰望星空的深邃,贵州,正以多元共生的文化密码,向世界展开一幅“多彩”的画卷。

一、山水为魂:自然的馈赠与文明的回响

  贵州的山水,是大地写就的诗行。

  黄果树瀑布如银河倾泻,徐霞客曾叹其“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

  荔波小七孔的碧水丹霞,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梵净山云海之上的“天空之城”,藏着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密码。

  这片喀斯特秘境,不仅孕育了2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催生了独特的“山地文明”。千百年来,苗族“刻道”记录迁徙史诗,侗族“稻鱼鸭系统”演绎生态智慧,布依族“八音坐唱”吟诵山水之恋——人与自然的对话,在这里升华为艺术与哲学。

二、民族为韵:指尖上的史诗,舌尖上的风情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17个世居民族在此共绘“文化千岛”。

  苗绣以针为笔、线为墨,将神话与历史绣进衣襟,一件盛装便是一部无字史书;

  侗族大歌多声部无指挥合唱,被联合国赞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迹”;

  水族端节的马尾绣、彝族火把节”的狂欢,诉说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味蕾亦是文化的载体:酸汤鱼的醇厚、丝娃娃的灵动、茅台酒的绵长……每一道风味都是族群记忆的延续。而遍布村寨的“非遗工坊”,正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生的火花。

三、古今交响:从夜郎古国到“中国数谷”

  贵州的文化基因里,始终跃动着开放与创新的脉搏。

  两千年前,夜郎古道连接巴蜀与南越;

  六百年前,屯堡人将明朝遗风凝固在石头寨墙之间;

  今天,“中国天眼”在平塘凝望宇宙,“大数据之城”贵阳汇聚全球智慧流。

  在镇远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马帮铃声与高铁呼啸时空交错;在丹寨万达小镇,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将蜡染卖向世界;在“村BA”“村超”的赛场上,乡土激情与全民狂欢重新定义体育精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贵州文化始终鲜活。

四、何以贵州?答案在行走之间

  今日的贵州,高速公路网穿山越壑,县县通航缩短时空距离,“全域旅游”让每个村寨都成为文化驿站。来到这里,你可以:

  在西江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中,触摸“以美丽回答一切”的余秋雨式浪漫;

  在遵义会议会址回望历史的转折,读懂红色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在平塘天坑群地心探险,感受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

  这里没有“他者”的凝视,只有共生共荣的文化自觉。当世界在喧嚣中寻找诗意,贵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歌为媒,在古老与现代的共生中,让每一种文明都找到安放心灵的居所。

  贵州,从未被定义,永远在生长。

  这方山水正以最质朴的真诚,邀请世界走进它的故事——故事里有酒,有歌,有跨越千年的微笑,更有未来可期的约定。(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