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 “中国天眼” 谁与争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10 11:51:37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袁航 点击: 评论:0

“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浩瀚星空,广袤苍穹。黔南州平塘县秀美的群山深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持续观天,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外。

  在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初见雏形。这是“中国天眼”最重要的升级计划。

  去年9月2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启用8周年纪念日上,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围绕“中国天眼”建设数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为继续保持FAST领先能力而努力。

  FAST总控室里24小时持续观天、科技攻关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天眼”工程团队铆足干劲,在莽莽群山中默默守护大国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一语道出团队共同心声。

  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要求,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几年过去,FAST在射电天文领域完成了由“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它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同时,在快速射电暴起源及引力波探测等领域产生一系列世界级成果;连续4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

2021年2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勉励我们要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姜鹏所说,FAST工程团队始终牢记嘱托,努力提升FAST的科学观测能力,全力保持其领先的科学优势。

  “核心阵的建设对于FAST保持国际领先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姜鹏表示,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但它的分辨率与国际顶级阵列望远镜仍然有差距。

  “灵敏度是决定你能不能看得见,分辨率是决定你能不能看得清楚。”姜鹏说,核心阵的建设将有效提升观测分辨率、精确定位和精细成图能力。

  目前,FAST工程团队正在攻克“中国天眼”核心阵建设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如综合孔径数据处理技术、时间同步技术等。

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

  FAST现场运维工程师孙纯回忆说,视频连线中,她向总书记介绍了总控室的功能模块、正在进行的观测任务。孙纯说,“总书记非常关心科技工作者,提醒我们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

  “我们一定会把‘中国天眼’运维好,为全球的天文学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中国天眼产出更多更好的大成果。”孙纯信心满满。

  目前,FAST每年运行达6000个机时以上,有效支撑了一系列重大科学产出。

  眼下,FAST现场运维工程师雷政正忙于促动器国产化研制和索驱动早期故障诊断等相关研究,以期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缩短维护时间,提高望远镜观测时长,增加科学产出概率。

  “总书记肯定‘中国天眼’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对雷政而言,发挥自身优势,把望远镜维护好、运行好,就是实现科技报国梦。

  “FAST运行和维护不是墨守成规地日常重复。”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始终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研制新技术新方法来升级望远镜。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天眼”问天,没有终点。在姜鹏看来,科技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新的起点加速攀登,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科学前沿,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力量始终保持国际先进。”

  斗转星移,昼夜交替。守护在“中国天眼”身边的科研人员坚守岗位,透过天眼探索更深远的宇宙星空。(记者 袁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