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先行看文化丨河姆渡:沧海桑田犹可见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04 23:24:07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娇俨 陈醉 点击: 评论: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陈醉

[URL]422a7b8c132fc24ecc6815cc449550f3.jpeg

余姚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 拍友 陈斌荣 摄

那海风吹拂了七千年。今天,在刻有“河姆渡遗址”的巨石前,从一排排木柱和板桩组成的干栏式建筑里,仍能感受到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

“河姆渡”这个名词,多年来已成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从全社会来说也几乎是家喻户晓,而它还在不断带来惊喜和新知。

2023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我们再次走近它,聆听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勇敢先民传来的海洋之歌。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放以来已有30年了,多数时间它并不算热闹,但也从不缺参观者。就像2023年的开年,仍有几个游客隔着玻璃,目光划过稻作遗存。这个博物馆告诉他们:当年一个沉睡了几千年的聚落遗址赫然出世,江南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文化传统可从此直溯历史长河的上游。

而在最新的余姚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现场,考古基坑已挖至地下8米多深,露出遗址最浅处7800年前的文化层,一片片夹杂在土层中的白色贝壳,格外显眼。它们更加直白地向人们展现了河姆渡先民当时在海边生活的模样。能做到这一步,自然少不了大量考古资金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付出。

这里就得提到一位考古专家,孙国平。他因长年在野外工作,面庞黝黑。这位两鬓华发的“挖土人”,从30多年前就开始追问、思考:河姆渡文化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牵引着他,走进2023年。

孙国平主持发掘的河姆渡文化新的代表性遗址——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不少木质船桨和海鱼骨骸。“这坚定了我对于河姆渡文化来源于本地沿海的信念和预测。”他说。

新的线索又出现了。2013年10月,台风过后,两位放羊的村民在余姚三七市镇公路边一处待建厂区的地质钻孔泥土中,注意到了一些贝壳和骨头碎片。那些贝壳交到了孙国平手中,让正在追寻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他眼前一亮。

由此,余姚井头山遗址开启发掘和研究工作。当孙国平揭开井头山遗址上覆盖的数米厚淤泥,看到8000年前的贝壳类生活垃圾恍如昨日才被丢弃,他马上对“沧海桑田”这一个成语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考古队前两年里挖掘出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渔村。它显示,浙江这块沿海宝地,早在远古时就被我们智慧的祖先所青睐,他们是河姆渡人的“爷爷辈”,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的渔民和航海者。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家园’。” 孙国平说。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也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更重要的是,由此确认,中国先民不仅在内陆很早发明了农耕,而且也很早开始涉足广阔的海洋。

现在,“找房子”成为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的主旨。“目前,只知道先民吃什么,但居住环境、村庄布局如何仍未可知。河姆渡的历史,还要追寻下去。”孙国平说。

[URL]f6227e7d5c169e41da2531d92fae2293.jpeg

井头山遗址里,不同阶段形成的包含密集贝壳的文化堆积层被一一标注。

走近井头山遗址现有的考古发现,记者看到两大间文物库房里,牡蛎、蚶、螺、蛏、蛤等各种海生贝类的贝壳摆了好几长桌。我们仿佛看到当余姚这片古越之地还与海接壤时,背靠林木苍翠的四明山余脉,先民们在井头山脚下建起一方小小的村落。

他们在晨雾中醒来,脚踩海水拍打的湿地滩涂,面朝鱼贝繁盛的古海湾,编织拾贝,捕鱼猎鹿。直至海平面陡然上升……

海洋,塑造着斯土斯民的性格。井头山遗址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成吨贝壳,人们将其戏称为“史前海鲜盛宴”“史前大型吃货现场”。

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田螺山遗址晚期遗存中发现的稻粒,比早期的稻粒更加饱满,这是稻种不断驯化的结果;浙江引以为傲的陶瓷工艺,追根溯源,在河姆渡文化中产生了最成熟形制的炊器:陶釜;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遗存上,普遍运用了榫卯结构,骨耜、骨耒等原始农具也应运而生;田螺山遗址现场馆里,记者看到一件件刻纹骨笄、一件件细巧骨哨、一件件蝶形木器……

考古工作者一点点拼接着河姆渡的“拼图”,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浙江先民的生活图景里,山与海早早就携手开启文明的大门。

[URL]79465b6ce90587768105bf3a7164f9a9.png

2021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流淌在浙江人的血脉中,并谱写下更多的传奇:

宁波三江口,姚江、奉化江合成甬江奔流向东,这里是“河海联运”的黄金枢纽,凭借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设备等,宋人将无数满载商货的船只,从中国的港湾开往茫茫大海,书写千年的航海史诗;

2021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被成功发掘。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成组码头、砖铺道路、水井、灰坑等保存较好的古代遗迹,两艘沉船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堆积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等重要遗物“浮出水面”,再现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的浙江沿海,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田螺山,又到宁波小白礁沉船和温州朔门古海港,串起了悠远而又清晰的历史长链,见证了浙江先民自古勇立潮头的智慧和拼劲。

几天前,河姆渡也入选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此,我们已努力了3年。”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玉红向记者表示。

进入立项名单,是扩大“河姆渡”版图的一个信号。根据规划,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和鯔山遗址3个同属河姆渡文化的国保单位为核心,又补充纳入井头山遗址,再统筹考虑其所处环境及周边重要相关遗存,从遗址群的角度同步规划。

2022年8月17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工程——古今自然环境展示区设计服务的中标结果公告,为遗址考古公园画出首张局部蓝图。这个“局部”占地面积达676亩,可以理解为河姆渡遗址部分的一个全新展陈。

新年,记者来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口,细心的人们发现,这里已挂上一块新牌子——余姚市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对于馆长谢向杰来说,他也多了另一重责任。

“现在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在1993年建成的,通过基本陈列和遗址现场展示了河姆渡文化丰富的人工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谢向杰说,随着近些年浙江史前文化考古发掘的大跨步发展,包括井头山、施岙等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广阔的意义。

筹建中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新馆将呈现更为丰富的河姆渡文化内涵。可以期待,以四明山麓和翠屏山之间的整个“古宁波湾”为遗产分布空间、以整个新石器时代为完整序列的全新世中国沿海文化与环境大型综合博物馆将诞生,它具备数字化展陈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和专题展厅、文物库房、考古实验室、科技保护工作室……

令人欣慰的还有,河姆渡的文化序列链条,仍在不断延长。

2022年10月,江桥头遗址正式开始发掘,到目前已经有两组河姆渡晚期的堆坑发掘出来。而井头山遗址,也开启了二期考古发掘,目前已经触及到七八米深的文化层。

时间跨入2023年,今年恰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放眼世界,超过40%的人口和大多数中心城市都处于地理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

河姆渡的海风昭示着,属于“江南”的某部分远古朦胧记忆正在清晰,它让我们在人类家园常有的兴衰迁徙过程中,找到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头,并由此扬起自信的文化之帆,驶向更广阔的蔚蓝梦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