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大事件不断,热门话题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涌现、活力满满——
北京冬奥盛会从会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场馆、服装的设计,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打造多空间、多媒体与多样艺术形式相互联动的文化矩阵,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等重磅展览,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广大观众“撞了个满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文化续写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特推出“2022民族文化回望”,从文学、非遗、文博、考古、影视、舞蹈不同领域,邀请专家学者畅谈一年来的文化事件、热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1、文学篇
新闻回看
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
7月,2022年“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在新疆举行;
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8月,中国作协启动两大文学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9月,《民族文学》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9月,中宣部公布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11月,“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举行;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现场。 主办方供图
12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2年卷出版;
12月,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19部图书获“优秀作品奖”;
……
专家谈
丰富、辽阔的“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
□ 毕海
2022年,新时代中国文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砥砺奋进中蓬勃发展。民族文学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理念更加明确,丰富、辽阔的“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
首先,民族文学受到广泛重视,作家培养机制日益成熟,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7月16日,2022年“文学润疆”全国多民族作家培训班在新疆伊犁开班;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协在湖南省益阳市举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组织作家前往“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参观学习、调研采访;12月,旨在培养优秀中青年作家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2年度10部入选作品出版发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重视各族文艺人才培养和创作队伍建设工作,通过作家培养指导、创作会议、文学评奖、出版扶持等诸多举措,不断推进新时代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第二,在中国当代文学场域中,各民族相融并进,民族文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共产生35(篇)部获奖作品。其中,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小说集《荒原上》获中篇小说奖,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的作品《山海间》《在阿吾斯奇》分别获诗歌奖、短篇小说奖。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盛大举行,新时代中国文学首次以盛典的形式进行直播。当索南才让身穿蒙古族传统长袍站在颁奖台发表获奖感言时,无疑是民族文学在新时代攀登艺术高峰的历史性时刻。
第三,新时代文学成就斐然,民族文化主题和以边疆各族群众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新潮流。2022年9月7日,中宣部公布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60种,其中图书选题140种。12月19日,19部图书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桦皮船》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桦皮船技艺为小说叙述对象,《金珠玛米小扎西》讲述了藏族少年扎西如何成为“金珠玛米”(解放军)的故事……这一年,多部重点出版物和获奖作品皆充分表现出中国当代作家对于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关切。
第四,民族文学发展与时代同步,融媒体、跨媒介传播现象引人瞩目,“Z世代”引领网络文学风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文学共识。2022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新一代各族作家参与其中。这一年,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作新貌、丰沛活力和多彩光芒,以文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文化共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文博篇
新闻回看
1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
1月,“何以中国”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何以中国”展上,展出文物何尊。石建杭摄
4月,《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公布,含博物馆、纪念馆166家;
5月,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
5月,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开放;
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7月,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
9月,“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9月,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郑州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
11月,广西博物馆新馆开放;
……
专家谈
“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活起来”
□ 郑茜
在2022年的文化舞台上,“历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一年间,文物、考古、博物馆异常活跃,以前所未有的“出镜率”扮演着与现实密切对话的角色。一年间,“历史”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地“活起来”——一个个考古现场、遗址公园,让人们大规模沉浸式重返历史现场;一场场精品展览、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点燃了观众重窥历史之景的热烈情绪。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年初,一幅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以《只此青绿》的舞蹈形象在春晚舞台上“复活”,让人们在重新发现一幅古画的同时,也惊讶于历史文化在完成现代表达时所达到的审美新高度。重返历史不是简单的观摹与浏览,而是对于一座座文化高峰的重新攀登,《只此青绿》作为2022年的现象级作品,重塑了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美学表达,标识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海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一年间,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还直接推动了文化数字化生产水平的迅速提升,全年间文博行业奋力走向深度数字生产,成为推动数字人文化的主力军。为了实现对于历史情景的再现叙事,博物馆拖拽“元宇宙”等入场,后者则借机完成自身概念与内涵的填充。一年间,数字藏品成为新发明,“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展览直播成为新常态。截至年底,已有近30座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其中,西藏博物馆新馆、广西博物馆新馆建成亮相,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新景观。

▲2022年6月30日拍摄的西藏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2022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新挖掘和展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借由文物来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成为民族文化宣传工作的一大主题。国家民委所属文博机构开展了对历史上“三交”过程具有实证意义的代表性文物古籍的整理工作,并将成果系统化地运用于相关主题的展览展示。这一举措集中呈现出文物与博物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资源性价值和意义。
2022年,“历史”如此大规模地渗入现实生活,“文博”契入当下,成为越来越强有力的现实性角色,背后蕴含着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归属感的深刻建立,以及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坚定。
(作者系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3、考古篇
新闻回看
3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6月,央视推出三星堆遗址考古直播第三季;

▲在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考古队员在进行挖掘工作。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9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在京举行;
12月,第四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在线上举行;
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
专家谈
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
□ 魏坚
百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深刻改变了中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梳理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华诞,中国考古事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2022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踔厉奋发,全面推进考古发掘与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对应着取得重大成果的10个考古项目,是一年来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取得新进展,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四川盐源老龙头遗址、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等考古新发现,都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同样成果斐然,显示出边疆考古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证明,边疆考古不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事边疆考古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可以用边疆考古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将边疆考古研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同时要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促进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推动中国边疆考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
来源:国家民委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