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广东文艺界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作讴歌新时代的精品佳作,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文艺工作者共同谱写战“疫”图卷,创作出抗疫主题文艺作品3万多件,发出文艺战“疫”最强音。
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2021年票房破13亿元,位列全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打破国内戏曲片票房纪录;《沙湾往事》《醒·狮》《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南越宫词》等一批文艺精品屡获国内大奖……近年来,随着广东文艺高峰工程的扎实推进,一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的文艺佳作在全国舞台频频亮相,备受好评。
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从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到“青年作家百人方阵”,广东文艺各条战线积极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开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征程。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组成“文艺粤军”整装待发,努力筑就岭南文艺新高峰。
精品迭出 文艺乐章与时代同频共振
聚光灯下,由演员鞠月斌饰演的黄旭华与慈母久别重逢。他从怀里掏出此前母亲临别时留下的信物——一把珍藏了30年的银梳,请求为母亲再梳一次头。“不,还是我来帮你梳头吧。”老人短短的一句台词,扣动着台下观众的心弦。
2020年,广东省话剧院原创话剧《深海》,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人生故事搬上了舞台。“为展现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深海》摒弃程式化的主旋律叙事,从生活细节寻找题材。”导演黄定山介绍,《深海》以一把银梳贯穿全剧,让观众看到了黄旭华对事业的痴、对国家的忠以及对家庭的愧疚和思念。该话剧面世以来,观众好评如潮。
近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路,热情讴歌新时代,广东文艺作品量、质齐升。为庆祝建党百年,电视剧《绝密使命》、大型纪录片《红色热土》等粤产红色文艺精品影响广泛,交响乐《中国1921》、芭蕾舞剧《旗帜》、话剧《龙腾伶仃洋》等主旋律新作轮番上演,百场文艺精品展演低票价惠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创作推出超过200台大型节目。“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沙湾往事》,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作品《醒·狮》,成为广东文艺创作生产创造力与影响力的有力说明。在中宣部、文旅部等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广东入选作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见证历史,岭南书画名家以盛世丹青谱写时代画卷。在“大美‘双区’——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由广东画院集体创作的国画《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惊艳亮相。在长16米、宽3米的国画巨制上,港珠澳大桥贯穿全图,盐田港、前海、蛇口自贸区、珠海大剧院等经济特区地标性景观,如同点点星光,点缀成改革开放的一片璀璨星空。
之后,广东画院再接再厉,继续推出《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幅大型系列主题画作。
对于重大社会事件,广东文坛同样发出时代先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广东省作协组织作家们以文战“疫”,记录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2020年3月,张培忠、许锋联合采写的报告文学《千里驰援》在《人民日报》发表,被20多家媒体转载;熊育群在《收获》杂志发表的《钟南山:苍生之上》、在《十月》杂志发表的全景式长篇抗疫纪实文学《第76天》,也为战“疫”留下了生动写照。
薪火相传 德艺双馨淬炼“文艺新军”
精品创作的诞生,离不开文艺人才梯队的建设。近年来,广东积极发掘文艺新秀、培育艺术新苗,形成有规模、有质量的后备人才方阵;老一辈文艺家也发挥“传帮带”作用,助推各类文艺领军人物成长,形成师出有门、传承有道、后继有人的良性循环。
作为广东文艺“头雁工程”的“第一雁”,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大胆尝试,启动“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行程覆盖国内多个重点城市,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对推出广东文艺领军人物起到关键性示范作用。近年来,广东推举“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成立名家工作室,努力培养一批享誉全国的文艺名家。
2020年7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拉开帷幕。在李劲堃、林蓝、王永等10位名家实名推荐下,广东美术“后浪”成团亮相。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说,广东美术界有老一辈艺术家“传帮带”的优良传统,“1荐1”行动则是将传统的育才之道引入人才选拔中,为全国美术界扶翼育苗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黄涛是李劲堃实名推荐的一名“80后”青年艺术家。2021年7月,他作为最年轻的团队成员,参与创作了巨幅国画《长江之歌》,该作品入选“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计划联合在粤的各学术机构,开展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力推一批德艺双馨的广东艺术中坚精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广州美术学院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广东画院的广东青年画院以及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国国家画院合作推出的“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也将持续发力,共同打造中国美术创作的“广东方阵”。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介绍,为促进青年作家健康成长,省作协近年推出系列举措,初步形成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格局。2020年8月,省作协从全省遴选了100多名“80后”“90后”青年作家、网络文学创作骨干,组成“青年作家百人方阵”,并邀请吉狄马加、阎晶明等25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或名刊名编作为导师,对其中50名优秀作家进行“一对二”创作指导。
2021年9月,广东省文联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引导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德艺双修、潜心耕耘,真正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守正创新精品“出圈”冲出岭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东文艺界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2021年5月,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式上映。导演张险峰透露,为了呈现6分钟的特效场面,影片制作了上千个特效镜头,整体制作用了一年半时间。《白蛇传·情》在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获评“最佳戏曲歌舞影片”。粤剧艺术魅力漂洋过海,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粤剧行内素有“过海容易过江难”的说法。由于受到方言的局限,粤剧要“挥师北上”并不容易。2021年,“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现场却迎来了许多广东省外年轻观众的面孔,其中不少都因《白蛇传·情》与“南国红豆”结缘。
“醒狮表演太燃了!”2021年10月21日,舞剧《醒·狮》亮相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开幕演出,好评如潮。《醒·狮》还迈出文旅融合的探索步伐,与澳门美高梅剧院合作驻场演出,把影响力辐射向大湾区。
“我们重新调整了一个70分钟的版本,更加突出岭南非遗元素,丰富醒狮的内涵。”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介绍,观众可以在美高梅剧场环形LED屏的包围下,沉浸式体验不一样的醒狮魅力。
岭南优秀文化基因赋能文艺精品“走出去”,成为备受业界热议的文化现象。“秉承着守正创新的精神,岭南文化走向自信,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粤产文艺作品“火出圈”,也为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了“新窗口”。
随着人文湾区建设的推进,三地文化相通、情感共融的背景,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博纳影业落户广州后,推出首部电影《中国医生》,票房破13亿元;百名电影人和音乐人齐聚深圳,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霸占”热搜;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精彩纷呈……一幕幕艺术盛事为人文湾区建设画卷增光添彩。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