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唐代女子一直以胖为美?这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8-21 11:15:06 来源:中新网 作者:上官云 点击: 评论: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9日电(记者上官云)唐代女子什么样?就以往的一些影视剧来看,唐代女子形象不少是脸颊圆圆的、看上去似乎有些“胖”。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该院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其中的仕女形象,也引发了种种关于唐代女子穿着打扮的议论,不少网友感叹,果然唐代女子都是“胖美人”。

  资料图: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事实真是如此吗?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为美?

  唐代女性穿着特点:保守还是开放?

  就穿着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确别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妆流行的时候,只要愿意,可以瞬间变成唐代长安城里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饰风尚大致是短衣长裙,继承了襦裙式样。“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盛唐时,长袖外加短袖的打扮,一度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女子们在襦袄外加一件半袖小衣,再披搭一件“披帛”。

  据说,也有些女子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长袖外衣,半袖小衣将外衣的双肩撑起,起到垫肩的效果,和其他朝代以削肩为美不同,看上去气场十足。

  曾有古代服饰研究者表示,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此种装束一般也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唐代服饰紧跟时代审美潮流而变。初唐流行窄瘦的小袖高腰长裙,清瘦修身;盛唐气势雄浑,女子服饰尺寸日益宽大,开始流行袒领,领口大且低,以女性的妩媚、豪爽,打破了传统服饰的封闭、隐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表示。

  他提到,这一时期女子喜好男装、戎装的习俗,尤其凸显了对男女平等意识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历史事实。

  资料图:此前,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妇女节”之际,以“大唐女神范儿”为主题披露了莫高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经典壁画,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图为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的女供养人-段文杰临摹》。敦煌研究院供图

  杨贵妃是否真是“胖美人”

  穿衣打扮的种种时尚之外,唐代女子真的一直以胖为美吗?

  在论证唐代女子是否以胖为美时,杨贵妃是一个被经常提起的例子。传说中,唐玄宗也很喜欢身体肥胖的杨贵妃。

  《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

  不过,杨贵妃的体型用“丰腴”形容似乎更合适。史料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艳”二字即说明杨贵妃体态丰腴,皮肤白皙细腻,且容貌出众。

  而且杨贵妃擅长跳舞,舞姿优雅,这样的人如果“肥胖”,比较难以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说,亲眼见过杨贵妃舞姿的李白曾描写“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感叹只有汉代身轻飘逸的赵飞燕才能与她相似。

  审美的变化

  此外,齐东方表示,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将唐代女性定格为“袒胸露肌”、“以胖为美”这种笼统的结论。对唐代壁画、石刻图像等的排比和统计中可以看到,7世纪中叶以前,女性一般身材苗条,面部清秀。

  到了8世纪中期,女性身材才称得上丰颐;9世纪考古发现的女性形象减少,也并非都是肥胖类型。唐代女性“肥胖”的形象所占比例不大,而且集中在8世纪中期,即便这时仍有身材修长类型的女性。

  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的确,从一些出土文物来看,初唐女俑造型比较“苗条”,但到了盛唐,出土的女俑就开始“胖”了起来,而且,很多陶俑的形象都不太一致,发式及装饰都有变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曾提到,“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

  有趣的是,还有记载称“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五人。将以赐太子”。唐诗中亦常见用“细腰”、“窈窕”来形容美女。

  齐东方认为,整体观察唐代不同时期各类女性形象后,艳丽、端庄、干练、俊俏、华贵并充满朝气,才可概括为唐代的总体审美风尚,“说唐代女子以胖为美,以讹传讹而已。这只是一段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的人才会‘以胖为美’。”

  吴鹏则表示,唐代审美标准是开放多元的,以胖为美只是其中一种审美风尚,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误解,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壮硕长白即身材丰满匀称、身形修长、皮肤白皙为美。(完)

[ 责编:杨婷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