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30 23:02:58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作者: 点击: 评论:0

3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三智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主题为“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以线下论坛同步网络云论坛的形式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有34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进行了18场深度研讨与对话,300余位嘉宾参加了现场的论坛,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网上观看直播近15万人次。

3月25日,在开幕式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陈喜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岗位教授傅小兰进行了开幕致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主持了本次开幕式。

25日,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主旨演讲;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做了“中国人文传统的生命属性”的主题报告;中国陶斯机构创始人、南京师范大学杨莉萍教授做了“基于关系性思维筑建中国心理学”的主题报告;华东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曾海波老师做了“对话与静观——东西方的交汇”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做了“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传统教育”的主题报告。

随后,史占彪教授主持专题对话,围绕“新时代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挑战”主题,刘正奎、董海涛、沈宣元、张亚红、孙秀丽等人展开专题对话,从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恰当分析和有效应对,从深层次解决新时代青少年心身健康发展难题。在研究与关注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发展,以合作的理念、对话的方式为青少年心身健康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3月26日,“心理学学习方法”和“阳明心学与后现代心理学”两场专题论坛并行开展。“心理学学习方法”专题论坛由李春主持,赵然、李明、楼巍、张向阳四位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分享焦点解决、叙事疗法、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然心理疗法等心理学流派的学习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心理学;“阳明心学与后现代心理学”专题论坛由曙中主持,周月亮、骆宏、史占彪、陈茂亭、刘文海五位嘉宾进行专题对话。

随后,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彭鹏副教授做了“观心:从心理学到心文化”的主题报告;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执行部长,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骆宏教授做了“中国智慧熏陶对心理从业人员的影响”的主题报告。

在三智书院理事长、晨星项目理事长高斌的主持下,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天台山桐柏宫方丈张高澄三位老师围绕“如何安顿身心”进行了儒·释·道对话,掀起了高峰论坛的一阵新高潮,三位老师理论功底扎实,实修功夫深厚,分享过程语重心长,不仅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儒·释·道”的精华内容,而且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出发,清晰具体地分享了现代人安顿身心的方式、方式、技术与技巧,让在场学员直呼过瘾。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基护学系主任岳鹏教授做了“基于中国智慧的叙事安宁——构想与实践”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张建新教授做了“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的链接”主题报告;高斌理事长在最后进行了闭幕致辞。

3月24日晚的论坛预热环节,来自后现代心理学与家庭治疗各领域的刘丹、曾海波、史占彪、赵然四位专家以真实案例开展了实战对话,主题是“后现代三剑客与家庭治疗专家实战案例对话”。案例对话过程“协作”、“流动”、“坦诚”、“开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启承转合、精彩不断,对话结束后,曙中博士、刘天君教授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

3月26日晚,晨星学堂的优秀论文学员和优秀志愿者在线上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做志愿者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自 2013 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现代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和落地应用。论坛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融合创新的专题论坛。

《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在“满足、愉悦、喜庆、感恩、期待”的氛围中降下帷幕,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报告内容有深度,举办场所很优雅,与会代表很投入,文化与心理的融合很自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旋律也一直得到宣扬和坚持。相信高峰论坛的顺利举办,必将给传统文化领域以及心理学界带来热烈反响,促进心理学人和传统文化学者的相互靠近,心理学持续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里寻找精神营养和学术命题;同时推动传统文化落地日常生活,拓展在文化领域和心理领域的切实践行,进而开启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事业的融合性思路和出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