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万物共荣 华夏之美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10-15 02:34:51 来源:中新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10月11日下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主会场大门前,鲜花组成了一位敞开双臂的少女,寓意为我们万物共生的家园。

由于物种特别丰富,中国被列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共同家园养万物之生,一起走进大美华夏共赴视觉盛宴。

  海南省儋州湾,勺嘴鹬正在觅食。勺嘴鹬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这种自带“饭勺”的小鸟圆头腿短,形态憨态可掬,颇受观鸟人群喜爱,被称为“极危萌物”,是世界上最濒危的100种生物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国家沙漠公园。尉犁国家沙漠公园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南邻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与沿河生长的水中胡杨遥相呼应,各成一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拍摄于河南省三门峡的红腹锦鸡。红腹锦鸡又名金鸡,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各种野生花卉盛开,百花山“百花”齐放。图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北重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陕西秦岭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金丝猴。秦岭是中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金丝猴大多活动在2000-3000米的高海拔山区的针阔混交林地带,过着群居生活,以野果、嫩枝芽、树叶为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圳大鹏新区海湾实拍鲸鱼进食行为。2021年6月29日,在深圳大鹏湾出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布氏鲸,它多次浮出水面,张开大嘴捕食,海面上燕鸥云集。因为大鹏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种群越来越丰富,鲸鱼多次“打卡”这里,和人类和谐共处。图片来源:ICphoto


  武汉市沙湖公园D区鹭园一带水域上,数百只鹭鸟云集。沙湖公园紧邻长江,是武昌闹市中的湖泊绿地,也是武汉城市中心的生物多样性样板公园。近年来,沙湖公园生态逐步改善,特别是水体治理后,各种水鸟数量明显增加。图片来源:ICphoto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五角枫林,五角枫是一种罕见的生态奇观,是稀少的珍贵树种。科尔沁草原上的五角枫因其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每到秋季就变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图片来源:ICphoto


  在东北虎林园中,东北虎在雪地上撒欢嬉闹,上演一幅“百兽之王戏雪图”。 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原野冬季农田防护林雪景,雪野暮色夕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川阿坝,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2019级的大熊猫宝宝们在兽舍里玩耍、享用美食,憨态可掬。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海南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面积25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以水禽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区内生物多样性。图片来源:ICphoto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4500多米,对人类而言气候条件恶劣,但动物们却将此作为“天堂”。图为西藏那曲色林错湖边的藏羚羊群。 江飞波 摄


  海口龙桥镇现大面积的国家二级保护濒危野生植物——火山水菜花。洁白的花朵,淡黄色的花蕊,成片生长在清澈的潭水中、溪面上、湿地里,静静地散漫着芬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广东汕头,两头成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正在韩江口浅海水域结伴觅食。中华白海豚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图片来源:郑康华/视觉中国


  江苏盐城,麋鹿在黄海湿地奔腾。盐城黄海湿地是江苏省第一块世界自然遗产,也是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当中目前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杭州市余杭区,在径山景区九龙瀑附近,发现罕见植物水晶兰,其中文正式名为球果假沙晶兰。这种植物全身洁白通透,长得神似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大小类似豆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拍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一角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四川甘孜,巡护队沿山脊前往大山深处的森林。3月下旬,康定市贡嘎山镇玉龙西村的森林防火巡护队再次进山,沿贡嘎山周围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巡护。2017年5月,为保护生态环境及应对森林火灾风险,玉龙西村村民自发组成了“马背巡护队”,先后开展护林巡山292次,清理垃圾6.2吨,行进总里程超过了1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5圈。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像“马背巡护队”的人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这片沃土之上才会繁衍和吸引越来越多的生命,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