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团圆的节日 巴蜀的欢歌 万人赏月共颂中秋华韵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9-18 11:06:03 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 点击: 评论:0

 

“万人赏月诵中秋,明月映照赤子心;百年征程风正劲,巴蜀共筑家国情……”9月17日晚,伴着欢歌笑语,2021年四川省“万人赏月诵中秋”集中展演活动(以下简称“集中展演”)在资阳市乐至县陈毅故里景区拉开帷幕。主会场晚会以序篇《明月赤子心》、上篇《桑城家国情》、下篇《巴蜀共明月》和尾声《月圆新时代》四个部分组成,通过赏月颂月、歌舞表演、诗词吟诵、杂技曲艺等形式,让大众感受到传统佳节欢乐祥和的同时,也沉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据了解,此次集中展演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资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馆、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乐至县人民政府、陈毅故里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万人颂月群众的节日群众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团圆、思念等浪漫情思寄托于月。当天的演出也重点突出了这份缱绻诗意,以“月”元素传递佳节美好。晚上20:10时,夜幕渐浓,火红的灯光映衬着舞台,随着歌舞《追寻》,集中展演拉开了帷幕。围坐四合,清风绕身,露天舞台上,歌舞《月亮女儿》、杂技《左手指月》等接续登台。屏幕上,圆月照人,身着华服的演员随月起舞,或旷达,或婉约的舞姿,将人们带入浪漫的月色之境。一曲舞罢,仿若拂去尘世之扰。

其后,悠然的民歌《追妹追到月儿落》响彻四野。这首歌曲由南充市高坪民歌改编而成,讲述了青年男女含蓄表达爱情、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富有民间特色的旋律,清脆婉转,让人的心情随着民歌飞扬,和中秋温情氛围融为一体。

展演的主会场花落资阳市乐至县,这里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元帅的故乡。资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发现距今35000年前的“资阳人”开启了四川人类文明史。除了陈毅元帅,这里还哺育了东周孔子之师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东汉经学家董钧等历史名人,以及革命家曹荻秋、著名作家邵子南等现代英杰。当传统佳节和红色故里邂逅,家国情怀升腾在每一位观众心间,“在陈毅故里过中秋,文化传统和家国情交织在一起,这份体验难能可贵!”观众刘译蔓感叹。

“中秋佳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佳节,蕴含着寄托思念、祈福健康、庆贺丰收的丰富内涵。”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晚,我们邀月乐至,在陈毅元帅故乡举办此次活动,就是为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丰功伟绩、嘉言懿行,并从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继承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基因,为推动四川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无穷的精神动力。

川渝的欢歌多彩的文化

晚会不仅展现了浓浓的中秋诗意,也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呈现出川渝共享“团圆月”、共叙“山海情”的喜庆氛围,以及全省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舞蹈《月影婆娑》唯美浪漫,身姿摇曳的舞者,步步生情,展现了摩梭人的民族风情;《柠檬颂》里,身着黄色服饰的演员用四川独有曲艺形式——四川盘子展现安岳特色柠檬文化。他们手持竹棍、瓷盘敲打节奏,边唱边舞,整个曲目唱词工整、唱腔新颖,将弹、唱、舞、演有机融合为一体,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展演还特别邀请了重庆市选派节目参演。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合作的《龙腾盛世》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节目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只见喧天鼓乐色中,金色绚烂的彩龙上下飞舞,火光四溅,恍若“飞腾于宇宙之间,潜伏于波涛之内”。集中展演总导演罗涛介绍,这个节目将泸州雨坛彩龙和铜梁的火龙集合在一起,展现巴蜀一家亲。

当天,主会场还从20个分会场中选择别具特色的分会场进行连线,呈现多民族团结过节、乡村农家过节、亲子阅读过节、巴蜀一家亲过节等温暖场面。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全省年年组织开展“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以展示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发挥文化惠民、富民、乐民作用。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全省“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除了在资阳乐至设立1个省级主会场外,还在其余20个市(州)设立分会场。此外,中秋节期间各地还将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整个活动将采用“线下+线上”“展览+展销”等多种方式,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赏月赏灯、文艺表演、诗词吟诵、民俗展示、家乡推介等丰富活动,充分绽放四川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营造思乡、团圆、祝福、奋进的节日氛围,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共赏巴蜀风韵,持续提升安逸四川的美誉度、吸引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