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感的转折处,传世名画与舞蹈艺术的浪漫邂逅,让《千里江山图》有了超群脱世的新表达。自从《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首演以来,“青绿热”不断攀升,众多“青绿粉”甚至跨城连刷演出。不仅如此,《只此青绿》还从线下火到线上,从圈内火到圈外,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样“现象级”的“国潮美学”风暴,并没有随着首演结束就逐渐减缓,而是以“浪潮”之势带动“青绿”相关的周边、旅游以及文创产品的发展。
内容的创新与匠心打磨、创新传播路径与运营方式、IP的深度开发与产业链的延长都助力“青绿”成为传统文化的新标识,同时也为此后传统文化创新作品的出品、传播与运营提供了参考经验。
匠心+创新 “青绿”如此惊艳众人
《只此青绿》的主创团队将《千里江山图》的山川造型幻化为灵性的舞蹈。演员们以流动的舞姿、充满宋韵想象的造型,演绎出了青绿山水里的孤峰远岫,那些持续变幻的“书画山水映像”也演绎出了王希孟笔下那抹青绿的灵魂。演员们将画中山水引入舞台,也将台下观众引入了“画境”。
主创团队的创作灵感不仅在于《千里江山图》的画中山水,还来自于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那个被历史严重忽略的、广阔的民间图景——由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所构成的民间技艺体系。从民间技艺到天才的创作,再到山水美学至境,一条清晰的“由器而道”的叙事线索徐徐清晰铺陈。绘画人的呕心沥血、篆刻人精雕细琢、织绢人丝丝心血、磨石人访山研石、制笔人分毫细选、制墨人千锤百炼……《只此青绿》讲的不仅是画家的故事,也是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那些普通匠人的故事。从《只此青绿》的传播度和美誉度来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无疑讲好了这个九百多年前的故事。
提到《只此青绿》的创作过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介绍说:“党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点燃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几年前,该画在故宫展出,曾引发观展狂潮,从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我们有责任扛起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只此青绿》建组之初,我们就对剧目的创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作品能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之作;二是希望作品能够成为彰扬文化自信之作;三是希望作品能够成为艺术创新之作;四是希望作品能够成为勇攀艺术‘高峰’之作。”
经过半年多的策划、论证,主创团队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将画中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线索,艺术化地提炼跟《千里江山图》有关的非遗技艺元素,深入探察画作形成所需的制作工艺,引领观众走进壮阔深远的历史时空,体会国之工匠孜孜不倦的技艺追求,经由这些无名工匠的身影唤醒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用创新形式的作品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一项注重实践的创作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挖文物内涵的研究工程。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舞蹈进行修改和调整。
景小勇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打底。主创团队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 艺术设想转化为艺术精品,需要艺术家把匠心倾注到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只此青绿》的创排,汇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优秀资源和业界精英人才,由众多实力强大的一线创作人员组建的创作团队。主创团队的每个人都心怀一份虔诚,用心雕琢每个细节,让作品获得完美的舞台呈现。在采访中,景小勇回忆道:“主创们常说‘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版本’。”
创新传播方式 让更多人共享文化佳酿
匠心造就的文化佳酿也需要“巧吆喝”,才能让更多人品尝到佳酿的芳醇。《只此青绿》的成功“出圈”,当然离不开传播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我们按照企业化运营模式,大胆引进市场资本,联合文旅演艺(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院线平台(中演院线四海一家和保利剧院),精准定位、科学规划,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首轮演出票务销售率高达100.4%(部分场次出现超售现象)。”景小勇介绍说。
谈及《只此青绿》在传播上的创新,景小勇在采访中介绍,作为文艺作品的出品方,既要会创作,还要会推广。在推广上,我们创新传播方式,既利用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矩阵进行品牌传播,也利用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加网络声量和曝光度。推广和传播上的几套“组合拳”,为《只此青绿》打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此青绿》由此成功“出圈”,“青绿”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的新标识。
《只此青绿》首演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模式。该剧依托人民网庞大的海内外媒体资源,进行全渠道资源宣发,扩大了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首演前后,以人民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及海外平台等官方媒体矩阵同步跟进《只此青绿》内容宣传。在国内成功引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新浪网、搜狐网、网易新闻、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百余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广泛转发传播,累计发稿量超100篇次。在首轮全国巡演期间,与媒体合作,2021年10月,《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登上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 以国宝与文艺再创作 的形式,呈现了希孟与观众的跨时空对话,首轮播出即获得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官方媒体的权威报道。
2021年12月31日,《只此青绿》精彩亮相B站跨年晚会,为青年观众带来了新颖别致的《青绿》舞段,《只此青绿》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 1.8亿+。播出12小时,《只此青绿》单条视频观看量达46.5万+,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120.7万+。播出7日内,单集视频观看量达320万+,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6500万+。线上“定制版”《只此青绿》舞段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这部舞蹈诗剧。微博上,网友看完后感慨:“时空的转盘道不尽文明的交流,一言一语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卷轴描不完祖国的山河,一笔一画都是壮丽的风景。”
除夕之夜,《只此青绿》亮相央视总台虎年春晚,荧屏上,通过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尽显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主流媒体和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动作“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除了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舞绘《只此青绿》在官方和新媒体端也收获了不俗的流量与关注度,迎新年看春晚,央视网、央视频、人民网等均进行了视频发布,《中国日报》《文汇报》《潇湘晨报》、澎湃新闻等的新媒体账号,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新媒体账号均对《只此青绿》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报道。景小勇补充道。
延续“出圈”热度 让传统文化之美融入生活
若想要延续“出圈”的热度,完成流量到价值的转化,用所转化的经济价值“反哺”内容创作的源头,激发更多创新创造活力,还需要依靠出圈后对于优质IP的持续化高规格运营。
据国际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显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已分别于去年9月和今年2月围绕“只此青绿”申请各类商标20余个,领域涵盖演出、办公日用、服装、健身、娱乐等方面。在深度挖掘文化IP的核心价值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积极加强其产业链建设。《只此青绿》已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产品,以文化融入产品,以产品融入生活。“青绿”系列的保温杯、香氛明信片、多层文件夹、笔记本、丝巾发带、丝绒包等文创衍生品,在演出现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每场演出衍生品供不应求,场刊也是几乎人手一本的必入单品。
《只此青绿》还先后与中粮长城葡萄酒合作,推出长城“只此青绿”联名葡萄酒;与竹叶青茶叶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绿茶;与大麦、灵境文化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精选了5张剧照和1幅书法题词,设计了6款纪念票,共发售两万四千张。这些都是将作品的影响力从舞台引向社会生活,获得了良好市场回馈的具体效益。2022年5月5日,《只此青绿》首个3D数字藏品项目“曼舞”在“幻彩数藏交易平台”开始发售。“曼舞”是在《只此青绿》的“青绿”原型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展现中国古典之美的同时,加入当代年轻人喜欢的Q版元素,通过Q版造型拉近了传统文化与Z世代的距离,让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再现,用Z世代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玩起来”。
今年九月,《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新书正式对外发布,从该剧的创作历程,专家、媒体、观众等的各界评论以及演出运营等多重视角,梳理了该剧创演以来的诸多宝贵一手资料。文集出版体现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优秀艺术作品创演与运营上的种种思考与实践,亦确证了社会各界对于剧作的高度认可。它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未来不断迈进的坚实基础,是艺术院团开展艺术创作生产研究的有效尝试探索。“未来还将打造城市打卡地、策划线上IP互动话题、推出电影版和戏剧现场的创新举措,以文化融入产品,用艺术赋能品牌。”对于IP打造的下一步动作,景小勇这样介绍。
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浪潮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内容至臻化境的追求,也离不开运营团队对于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效率的精确把握,更离不开热潮之后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布局,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次成功的传统文化创新样本。
(本次采访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协调支持,文中图片均由成果完成单位提供)
来源:文旅中国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