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秸”尽所能 点草成金——多措并举探索山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农作物的产量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曾经,籽实被人们视若珍宝,秸秆却被丢弃。今年以来,全省多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捡回了曾被废弃的“另一半农业”,记者近日通过走访,见证了秸秆从“废物”到饲料、燃料、肥料的华丽转身。
秸秆变饲草促农增收
走进遵义山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台红色的铡切揉搓机正在忙碌运转着。伴随机器轰隆作响,满地的高粱秸秆很快就被机器“吃得”干干净净。废弃秸秆摇身一变成为青贮饲料、黄贮饲料,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保障当地黄牛产业的饲料供应,同时帮助了周边农户提高收入,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收购模式主要是去田间地头,以200元每吨的价格直接向农户收购高粱或玉米秸秆,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加工好的青贮饲料、黄贮饲料按480元每吨销往贵州黄牛集团。截至目前,销售额已达到200余万元。”遵义山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徐松介绍。
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丰收的时节,铜仁市沿河自治县客田镇的玉米地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成捆的秸秆被“吞”进机器打成碎屑状,经过旋转、压实、塑料袋包裹后,变成了一块块长方体的饲草墩。2024年,客田镇预计回收秸秆1900吨,总产值将突破66万元。
玉米秸秆也能卖钱,镇远县羊场镇的村民初尝甜头。种植户沈光斌说:“今年大豆玉米套种很划算,我家的6亩地全种上了,玉米每亩能产800斤以上,大豆也有150斤左右,收成还不错,现在玉米秸秆还有人专门来回收,又多了一份收入。”
羊场镇肉牛养殖大户陈凯祥说:“我们每年肉牛养殖需求的玉米秸秆在五百吨左右,以前都是从外省购买,现在当地玉米秸秆比较多,能为牛场节约5到6万元的养殖成本。”
贵州持续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完善秸秆收集处理机制,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成效显著,平均每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约300万吨,通过就近就地加工利用,降低牛羊养殖成本约14.4亿元。
一“秸”多用点草成金
天气渐凉,但在修文县久长街道茶山村赤松茸产业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背运原材料、摆放菌包、覆盖原材料与松针、浇水……20多名工人正在松林、猕猴桃林底下加紧种植赤松茸。
现场,热气腾腾的原材料主要由玉米秸秆加工制成。茶山村自去年发展林下赤松茸以来,一直依托玉米秸秆作为加工原材料。“以前当地的玉米秸秆,除了少数用来养牛,大部分都被村民焚烧,既给附近林区带来安全隐患,又增加生态环境负担。”
曾经被人们当成“生态包袱”在田间燃烧的秸秆,通过综合化利用,不仅可以做饲料、肥料,还可以做燃料。
“老百姓以前烧蜂窝煤,现在换为烧我们的秸秆燃料颗粒,污染降低的同时成本也降低了。”贵州播阳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常年收集处理秸秆,基本解决区域内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消纳难题,实现秸秆机械化、规模化、燃料化利用,解决了农民秋收后的秸秆处理难题,改变秸秆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探索山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如何处理好秸秆这个“另一半农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要坚持“农用优先、多措并举、疏堵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探索山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建立完善秸秆收储和应用网络,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贵州是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主要有玉米、水稻、油菜等秸秆,但目前全省秸秆高价值化利用技术有待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影响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因素很多,比如品种、利用方式、地形地貌、气温湿度、微生物、机械等。
2023年以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贵州大学组织成立了以院士牵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富裕等20余人共同参与的省内外专家团队,经充分调研和论证,与国内外秸秆利用技术进行综合比较,结合贵州实际,分区域、分品种、分用途制定了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11种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提出适宜贵州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源、碳源、微量元素等,是发酵床垫料很好的原料。贵州大学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实现了不同秸秆不同工艺作为发酵床原材料应用于发酵床养猪,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不光有玉米秸秆由废变宝,目前全省油菜机收减损秸秆综合利用也在全面推进,促进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此外,高粱秸秆变燃料、水稻秸秆变肥料等综合利用的成效也在不断凸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