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485米,一条便道通向村民心坎上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12-06 13:11:0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金忠秀 点击: 评论:0

一大早,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芦猫塘村,就能听到村民们热烈的讨论声。

“现在去地里摘菜,小推车能直接推到田边,大把的菜摘下来,一车就轻松拖出来咯!”

“可不是嘛!以前背肥料去地里,那可太费劲了!”

“以前那田坎又窄又难走,上了年纪的走个来回要花好长时间呢!”

……

看到记者,村民王地军热情地迎上来,“快来看,就这条道,我家地在尽头,现在顺着走直接能到!”

今年9月的坝坝会上,村民刘兴珍提出修一条生产便道,得到村民响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当场表态:“马上干!”随后,他们迅速实地查看,研究方案和资金来源。

没多久,利用驻村工作经费以及村集体出资,4.85万元的资金到位。村民们也积极配合,热火朝天地加入到施工中。10天工夫,一条长485米、宽1米的便道顺利完工。

这条便道不仅解决了行路难题,更是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曾经,芦猫塘村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落后村”,各种问题错综交织:4个村民小组地域分散,脱贫户和监测户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不少,产业发展也受阻,人均耕地少,村民们在移民搬迁后缺乏归属感,对村干部的工作更是有些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乡村治理,如何破题?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盘算着要实实在在解决更多的问题。

于是,一系列暖心举措落地:帮48户村民解决了房屋漏水的烦心事;开设“第一书记作业辅导班”,为村里300多人次的中小学生辅导作业;2.5万余斤西瓜滞销时,他们东奔西跑,成功把西瓜全部售出;红薯上市的季节,通过社区团购方式,帮村民销售了6万余斤红薯……

不仅如此,村里还申报并争取到66万元的基础设施修复建设资金和马铃薯产业农资补贴,目前已全部落实。

一件件实事好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村民与干部之间的信任之河。

走在这485米的生产便道上,不远处两个黑色大棚特别显眼。驻村干部彭昌柱介绍:“这是今年村里试验种植羊肚菌的大棚,党支部副书记周遵贵二话不说,免费拿出了自家的地做试验。芦猫塘组组长汪发林还主动垫钱修建大棚呢!”

干部带头干,村民态度也从一开始的观望,慢慢变成了主动关注、支持配合。村民自发成立产业发展讨论小组,大片的向日葵、油菜种了下去。

这下子,芦猫塘村算是彻底撕掉了“问题、怨气、矛盾”的标签,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好地方。

去年通过盘活村集体厂房和渔塘,芦猫塘村集体收益超过20万元。今年在此基础上,通过经营樱花节集市、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试验基地”、统一对外销售红薯,村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增长,预计集体收益将超过40万元,实现比2023年翻一番的目标。

当下,芦猫塘村成功争取到了500万元的移民项目资金用来打造美丽家园。11月,4个组同时开工,预计年底就能完工。机器轰鸣声中,青砖青瓦仿古围墙正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善治画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