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山青水绿空气新 贵州就是生态小精灵!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14 02:15:14 来源:动静贵州 作者: 点击: 评论:0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12日至13日在贵阳召开。作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名气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有赖于国家对贵州的支持与信任,更与贵州的好生态息息相关。

夏季,是白鹭筑巢的时节。今年6月,在贵州岑巩县天星乡孔塘村的鲤鱼塘,上千只白鹭在林中栖息,为翠绿布上星星白点。

岑巩白鹭

白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对栖息地的大气、水质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它们选择在孔塘村繁育生殖,与当地的良好生态息分不开。近年来,当地封山育林,植被越来越好,水质随之提升,被列为一级保护水源,吸引周边白鹭前来栖息繁衍。

这正是贵州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包括上文提到的白鹭在内,贵州全省现已知生物物种达24547种,位居全国第4,其中300多种动物、280多种植物为贵州特有。

贵州的标志性动植物——黔金丝猴与“鸽子花”珙桐

长期以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助推着贵州各地区的发展。

黔南州的甘溪林场,曾经是贫困林场之一。2011年以前,守着青山,却靠伐木吃饭,林场逐渐走向衰落。

贵定甘溪林场

2011年5月9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甘溪林场考察时,作出了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为林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年间,甘溪林场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定位转变。如今,林场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荣誉称号,森林蓄积量已从2011年的27700立方米增加到39800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4.6%。林场所在的黔南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8%;并在2020年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四届绿化博览会。

贵定甘溪林场

可以说,黔南州在生态保护中种好了“摇钱树”,而相邻的黔西南州则做好了“水文章”。

位于黔西南州的万峰湖属于珠江源头南盘江水系,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交界。曾经,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给万峰湖的水质带来巨大挑战。2017年,黔西南州在万峰湖打响了一场全面、彻底的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战役。

如今,万峰湖不仅风光旖旎、鸟飞鱼跃,过去的渔民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上岸转产,水果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让当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治理后的万峰湖

山变绿,水变清,贵州的空气也在越来越好。今年5月28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对外发布《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9.2%,六盘水市和兴义市同比优良天数比例更是高达100%。

生态保护上的制度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贵州“遍地开花”:贵州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在诸多措施和努力下,截止2020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0%,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贵州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达4处,居全国第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贵州省累计接待游客341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96亿元。而在贵州各地,过去的工业城市从黑变绿,工业园区里,新技术赋能创新发展、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

贵州茶是贵州绿色经济的代表之一。作为全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具有茶叶生长最适宜的生态环境,而贵州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这份独一无二的好生态。数据显示,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茶叶质量安全抽检中,贵州茶连续10年合格率达到100%。

  贵州茶,贵州绿色经济的代表

在我们热爱的绿色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召开,贵州将继续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贵州,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