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在行动|贵阳观山湖:“生态+数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02 16:19:41 来源:新华网 作者:邓娴 点击: 评论:0

  新华网贵阳4月2日电(邓娴)三月的贵阳百花湖畔,潋滟春光里浮动着草木萌动的清香。湖岸边,随着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企业入驻仪式的启动,沉睡的乡土正被数字浪潮唤醒。这座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正以“生态+数字”的融合创新,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共荣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布局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以下简称“小兰山”)的诞生,源于观山湖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2024年,该区以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与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共建共享模式,将高寨村的湖光山色与数字文明深度融合。

  不同于传统开发模式,小兰山以“不突破底线红线、不改变乡村风貌、不随意搬迁村民”为原则,构建“一带三区”产业布局——滨湖观光休闲带、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通过引入数字视听、文艺文创、康养度假等产业,小兰山不仅保留了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更让科技成为“新农具”:程序员与村民共用庭院办公,主播用方言讲述非遗故事,无人机掠过茶园与湖畔,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效果图。新华网发(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破局

  清晨,“多彩新媒定制公交”从窦官地铁站始发,载着小兰山的数字青年穿越晨雾驶向贵州多彩新媒体总部。这条新开通的城乡专线,不仅终结了员工的通勤困局,更成为展示地方政府治理智慧的移动窗口。

  两年前的小兰山还是荒草丛生的废弃鸡舍,如今却蝶变为数字创意工坊。这场“速度与激情”的蜕变背后,是观山湖区面对“用地手续难、生态红线紧、可用资金少”三重约束的破局智慧:全省首个农用地转集体建设用地在此落地。80余亩沉睡的建设用地与1万平方米闲置农房被“唤醒”,既守住了生态红线,又激活了资源要素。更通过打通社会资本下乡的“经脉”,吸引20家数字企业落户,在绿水青山间构建起数字产业集群。

村落一角。新华网发(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共生

  推开窗就能感受到百花湖的清风徐徐,敲键盘时还能听见蝉鸣鸟叫。四川姑娘冯婷在贵州多彩新媒体的工位上笑意盈盈地说,“这里不是背井离乡,而是找到了第二个家乡”。

  如今,随着企业入驻,村里有了小商店、小餐馆,村民们不仅生活更加便利,就连闲置农房也出租了不少,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以前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高寨村村民刘娟娟笑着说,“我作为其中的受益者,非常欢迎他们到来,希望未来高寨村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新华网发(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村里工作,村民的子女也会从小耳濡目染,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的热情。”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镶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为企业做好服务,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在这安心发展。”据悉,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一期建成后可吸纳企业50家、职工1000余人,2025年将带动村落年产值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群众就业300人以上,村集体年增收500万元以上。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