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科技频道  
蹚出自主三代核电创新路 ——写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10周年之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0 15:06:0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都 芃 点击: 评论:0

◎本报记者 都 芃

  福建福清兴华湾畔,海风劲吹。沿着海岸线望去,福清核电基地6台机组巍然矗立。其中,5、6号机组安全壳上方那一圈水泥“头箍”,让人一眼认出,这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

  10年前的2015年5月7日,福清核电基地“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中国自主三代核电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5月8日,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1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重温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创新征程。

  没有经验就自己探索

  关于自主三代核电,中国核电人想了很久。

  1997年的一个午后,在距离四川成都百余公里的山坳中,二十几名科研人员在讨论中国自主百万千瓦核电设计方案时,首次提出了“177堆芯”的设计方案,“华龙一号”雏形渐露。

  2010年,中核集团启动“华龙一号”前身ACP1000的研发工作。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带来惨痛教训,我国要求新建机组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中国核电人横下一条心,决定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更高的三代核电。

  2014年,ACP1000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随后正式定名为“华龙一号”。一年后的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落地福清核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纵观全球三代核电,“首堆必拖”是建设工程挥之不去的“魔咒”。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首堆是先锋中的先锋,毫无经验可供参考。“拖”,似乎成了必然。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使命就是要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蹚出一条路。”福清核电总工程师贾玉强说,“华龙一号”首堆应用的“三新”(新设计、新设备、新厂家)设备约占27%,这些尚未经历过实战检验的设备给安装调试带来巨大挑战。

  曾参与过“华龙一号”首堆调试工作的现任福清核电维修三处党总支书记尤兵记得,调试期间,某国产重要水泵出现转速波动过大,“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几个月的时间,谁都没有经验,厂家来了也说解决不了。”

  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尤兵决定带领团队自己干。他和团队将整个设备进行庖丁解牛式地逐项拆解,挨个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最终成功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我们现在可能比厂家还要了解他们的设备!”尤兵颇感自豪。

  作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的开路者,小到一个国产阀门替代,大到整个核电站数字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华龙一号”面临的都是新问题,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核电的新突破。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68.7个月的建设周期,也让“华龙一号”首堆成为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建设的最佳业绩。

  播撒批量化建设的“种子”

  今年4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本次获准的新核电机组中,有8台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已成为全球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

  十年间,“华龙一号”迈入批量化、规模化建设阶段。

  “这离不开‘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培养出的大批人才。”贾玉强形容,这些经验、人才就像“种子”,撒向全国各地,让更多“华龙一号”落地生根。

  “华龙一号”首堆调试时遭遇的水泵转速波动问题,后来也困扰着其他“华龙一号”机组。

  “我们有经验,所以都找我们帮忙。”尤兵带着团队奔赴多个“华龙一号”建设现场,将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并就反复出现的问题形成了系统化解决方案,让建设过程少走弯路。

  自2020年以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已向国内外“华龙一号”项目和其他新建核电项目输出人才超400人,编制发布“华龙一号”运行规程共14类12000份,推出中英文标准化管理手册等一系列管理创新成果,涵盖“华龙一号”工程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等全链条,有力助推“华龙一号”批量化、规模化建设。

  在距离福清200余公里的福建漳州,漳州核电二期工程现场热火朝天,4台“华龙一号”机组正拔地而起。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华龙一号”施工现场少了人来人往,多了随处可见的传感器、摄像头。借助中核工程构建起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坐在大屏幕前就可对施工现场了如指掌。

  今天再走近“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银灰色的混凝土安全壳“容颜”不改,但其“内心世界”已是焕然一新。

  “我们在各类设备上加装了多种传感器,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借助布设的5G专网,可以将数据实时传回。”贾玉强介绍,福清核电与中核武汉合作,先后打造出“华龙一号”三维数字孪生系统、反应堆在线仿真系统和核电站智能诊断及预测分析系统等,大大提升了核电站运维效能,一个数字化的“华龙一号”即将诞生。

  “我们希望今年年底在‘华龙一号’上推出全国首个完整的核电站数字孪生成果!”贾玉强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科技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