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花江峡谷大桥描绘桥旅融合新风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3-25 20:31:08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刘力维 点击: 评论:0

  3月的清晨,黔西南州贞丰县花江村村民林国权推开窗望去,正在“拔节生长”的花江峡谷大桥映入眼帘。

  “巴不得大桥明天就通车!”这既是林国权的心愿,也是当地人的日思夜想。从闭塞到联通,桥梁建设的意义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突破,更是思维疆域的拓展。

  “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让两岸的关岭、贞丰两地群众充满了期待,村民们摩拳擦掌,盘算日后如何才能吃上“旅游饭”。

  “这些都是实木结构的老房子,五六十年了,瓦片需要全部翻修一遍。”林国权“桥”见了希望,回到家乡贞丰县花江村,在花江峡谷大桥下开起了民宿。

  32岁的他,曾在云南大理、丽江等地从事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工作。2024年,他在村里陆续盘下10多栋能仰观整座大桥的民房,改造为民宿。

  尽管大桥还在建设阶段,但林国权已明显感觉到了人气。第一间民宿“桥缘居”因正对着大桥,具有极佳的观桥视野,开业半年多,游客慕名而来。

  “很多人来加我微信,问什么时候有云海、什么时候拍日出较好。有的人从重庆、从遵义开车过来,四五百公里路程,他们都要来拍一下。”

  除了忙活民宿经营,用网络记录花江峡谷大桥的“成长”,变成了林国权最热衷的事,“每天都会拍些大桥的视频,剪辑后上传到自己的视频号上,点赞的人还多得很。”

  桥上,工程一点一点露出峥嵘,预计今年下半年通车;桥下,和林国权一样,当地政府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接住这一世界级旅游标识的“泼天富贵”。

  实际上,花江村原本就有一定的旅游基础:茶马古道遗留的摩崖石刻、铁索桥保存完好;近8公里的花江峡谷雄奇险峻;红军长征期间还曾在此战斗过。

  “我们正在积极谋划一些能够串点成线的配套设施,让游客能够下得到小花江、留得到小花江、消费在小花江。”贞丰县平街乡乡长闫鹏飞说。

  而花江峡谷大桥的另一岸,关岭则有计划地将黄果树大瀑布、花江峡谷大桥(花江大峡谷景区)与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旅游公路进行串联,将3处世界级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体,形成世界级桥旅标识“黄金三角”。

  作为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桥旅融合的重点项目,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之初便将旅游纳入规划。

  为使花江峡谷大桥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相映成趣,设计师们不仅考虑了交通功能的实现,还特别注重与周边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的相生相融。

  “花江峡谷地带是全球古生物学家三叠纪研究的‘圣地’,也是国内最长的峡谷,属世界级旅游资源。”大桥设计负责人叶洪平说,一桥飞过,跨越了4500万年的历史。

  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展板上,桥旅融合的蓝图徐徐展开,将打造成为国内首个集“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

  蹦极、跳伞、竞速跑道等高空运动设施,空中咖啡厅、观光廊道等休闲设施与大桥同步施工,并配套建设了云渡服务区,涵盖悬崖酒店、露营区等设施。

  不久的将来,桥面上,小轿重卡飞奔疾驰;桥体内,登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桥身下,极限运动项目刺激酷炫……花江之上,桥通路畅的山乡巨变仍在上演,一座跨越“地球裂缝”的超级工程将再次刷新“中国桥梁”的国际影响力,拉近人们与梦想的距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