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独家专访】以科学的名义否定“贵州无地震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8-10-15 00:53:14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吴蔚 点击: 评论:0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吴蔚)“贵州怎么可能发生地震呢?这种意识很危险!中国是全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贵州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刚到贵州工作一年零三个月的贵州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克坚接受多彩贵州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惯性的“无地震”意识,已经让贵州的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走在了全国的末尾。

国际减灾日,贵州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克坚接受了多彩贵州网记者独家专访

  10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提出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我们甚至连地震局自己的这栋办公楼,都没有达到现行抗震设防要求。”尹克坚介绍贵州地震设防工作时,有些尴尬。

  地震没有这么“不得了” 无知比灾害更可怕

  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极大,地震灾害号称群灾之首。

  中国是全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强。中国土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但大陆强震却占到全球的33%,地震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震带,集中了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近年来影响较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也发生在该条地震带上。鲜为人知的是,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贵州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西部部分地区也已纳入南北地震带内。

  贵州历史上发生过3次6级左右地震,分别是1819年9月14日贵定发生的6.0级地震,1875年6月8日在罗甸发生的6.5级地震和1948年10月9日在威宁县发生的5.8级地震。其中有两次发生在一条叫紫云-垭都的断裂带上。

尹克坚向记者介绍,贵州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威宁县就处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紫云-垭都断裂带从青藏高原边缘出发,一路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延伸至南海,在这条断裂带上曾发生最大6.75级地震,理论上有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尹克坚大胆地告诉记者这样的结论,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正大力布局和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贵阳一带,与这条断裂带的直线距离较大,就算该断裂带发生较大的地震,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尹克坚认为,虽然特别重大的地震风险稍低,但是并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过去对贵州防震减灾科学普及不足,地震风险的宣传和防范历来调门也比较低,造成了民众对贵州地震风险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的状况很危险”。

  尹克坚把这种“认知偏差”比喻成行人走路,大家都认为白天比夜晚视线好,殊不知,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崴脚。“‘认知偏差’造成对抗震设防等工作放松,思想上也没有警惕,这比灾难本身更可怕。他通过调研发现,贵州一直以来对地震的设防都极低,设防越低,造成灾害的风险越大。

  “一听说地震,好像就很不得了,不敢提不敢说,说白了,也是认知问题。”尹克坚希望通过科学的引导,让民众对地震和防震工作有合理的认识。比如,贵州是存在地震风险的,应该关注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平时也可以研究一下自己所居住区域、环境、乃至室内的震后撤离线路。“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

  地震设防落后 贵州地震“意识”造成通病

  2016年7月28日,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在唐山市进行调研考察,做出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调了“意识”的重要性。

  而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尹克坚提到最多的,也是“意识”问题。

  比连贵州地震局办公楼都没有达到现行防震要求更让尹克坚忧心的是,从公共建筑,到民房建设,他看到的贵州建设工程计划对地震的设防都不到位,少数民族传统的建筑习惯也是设防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是贵州地震‘意识’通病的具体体现”。

  “当然,可能有些民房建设也许是因为经济问题,没有考虑防震,但是有些钱用在花哨的外观上,不如给建筑加点保险。”

  尹克坚认为,在政府层面,就应该带头重视起来,比如移民搬迁工程、危房改造等,一定要有防震抗震概念,必须要把对地震的设防工作加进去,达不到抗震水平的都应该要加固才行。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在财经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设防能力。因为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可以看出来,国家也是下了大决心。”尹克坚介绍,贵州西部位于南北地震带内,紫云-垭都断裂带地震频发,贵州部分地区也是名符其实的“易震区”,国家的重视,将成为贵州防震减灾工作补短板的契机。

  再不弥补地震研究短板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除了地震设防工作的滞后,到贵州工作的这一年多里,毕业于北京大学地震地质专业,到过多个省份、一直从事地震相关研究工作的尹克坚看来,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回归”中国地震局的地方地震局,贵州地震的相关监测和研究工作,短板同样明显。“再不重视,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地震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测震台数量总共有1500个,而贵州仅有18个,其中,国家台4个,区域台14个。全国平均台站监测密度为每万平方千米1.6个,而贵州这一数据仅1.0,仅稍强于人口密度较小的西藏,毕竟西藏大多是“无人区”。

  对于整个的防震减灾事业,地震监测是基础,没有监测更不敢谈预测,现阶段,地震的基本预测手段还是以震报震,所以,地震台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前兆观测不可或缺,2015年以前,贵州省地震局管辖的前兆台一个都没有,作为国家台的贵阳地磁台虽在境内,但之前是归云南地震局代管。就算到了现在,贵州也仅有前兆台三个。

  “贵州地震局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地震局。”

  “地球深部我们看不见,只能靠监测数据的收集和研究。”

  “监测是应急处置和科研最基础的工作,可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除了紫云-垭都断裂带上的两次6级左右的地震,1819年,贵定曾发生过6级地震,2015年,剑河发生过5.5级地震,从专业角度说,这样级别的地震发生一定有相应的构造条件,但是这两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我们真不知道,我们的研究几乎是盲区。”

  尹克坚坦言,贵州地震局从台网建设到专业队伍建设,“必须往前赶,必须弥补短板,很着急!”

  服务社会 或许地震研究能像天气预报一样贴近生活

  近年来,贵州开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地震局能做什么?”

  “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工作可以怎样服务社会?”尹克坚有着自己的想法。气象、水文灾害由于发生频率更高,在日常防范中更受关注和重视,但是地震预报或许可以像天气预报一样直接服务公众。比如,告诉公众哪些地方地震风险较大,哪些地段抗震能力强,不但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相关工作,起到预警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引导公众的做出一些选择。

  地震的发生其实都是必然中的偶然,研究和防范更显重要。目前为止,地震的长期预测还是很准的。“当年,李四光就曾对唐山地震的位置和大小都有过很准确的预测。”尹克坚介绍,现在建筑设计常用的《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都是基于长期地震的预测做的,常期以来,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尹克坚表示,服务三大战略,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和地质相关的研究成果,是贵州地震局可以去做,也需要去做的。

  目前,贵州省地震局已联合贵州部分地方政府,推动对紫云-垭都断裂带开展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尹克坚相信“这些研究和成果在将来可以给贵州各级政府部门做规划,做决策提供帮助。”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尹克坚说,“我从业30多年,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这几年一样重视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这对贵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