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的侗乡深处,有一位用指尖技艺唤醒民族文化记忆的追梦人——陆勇妹。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省技能大师,她从侗家小院走出,以靛染为墨、刺绣为针,不仅让侗族织染香绣技艺重焕生机,更带领上千名侗乡妇女用传统手艺闯出致富路,近日,被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表彰为黔东南劳动模范,成为2025年州劳模中最动人的“非遗名片”。
耳濡目染,侗家姑娘的技艺启蒙。陆勇妹的非遗情缘,始于祖孙三代的手艺传承。从小在精通染、织、绣的母亲、奶奶、外婆身边长大,她不仅跟着长辈习得种棉、纺纱、织布的全套技艺,更练就了调制靛泥、掌握十八种侗族刺绣方法的硬本领。十二三岁时,她已能独立完成侗族亮布制作,还能设计纹样绣在衣物上;凭借甜美嗓音和组织能力,她被选为歌队“姑娘头”,带领队员参与村寨文艺交流,为家乡赢得不少荣誉。这份从小扎根的技艺与热爱,为她后来的非遗传承之路埋下了种子。
创业维艰,“侗品源”的破茧之路。肇兴景区升级为AAAA级景区后,游客纷至沓来,但高品质的民族旅游精品店和非遗传习所仍是空白。2014年陆勇妹顶住压力,在景区创办了以侗族非遗文化为核心的“侗品源”民族工艺品店。创业初期,她说服家人帮忙,自己跑部门、申专利、做培训,却遭遇第一年亏损四十多万元的困境——丈夫有了怨言,弟弟也选择退出。但她却始终没放弃,擦干眼泪继续打磨产品、拓展市场。
三年坚守终见曙光。“侗品源”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成功注册品牌,申报“侗族平安香包”“三鱼共头”等10项专利,研发出300多种民族图腾纹样、1000多款靛染与刺绣结合的文创产品。如今,“侗品源”已拥有翘街、肇兴两所非遗传习所,成为集技艺传承、产品研发、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非遗阵地,先后获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组授予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80多项荣誉,还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独富不如众富,非遗托起致富梦。“让姐妹们在家门口有事做,让老祖宗的手艺有人会、有饭吃”,这是陆勇妹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她创新“非遗+扶贫”模式,先后在黎平干凉亭社区、肇兴村等多地开展40余场技能培训,3000余名妇女跟着她学习刺绣、靛染技艺。她还通过“订单式收购”,向学员(尤其是贫困户)收购手工艺品,既解决了妇女“顾家与挣钱难两全”的问题,又打通了传统手艺的市场通道。
据统计,脱贫期间,陆勇妹帮助600余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带动643人就业创业;如今,“侗品源”仍是周边村寨妇女稳定就业的“非遗工坊”,真正实现了“传承一门技艺,带动一方致富”。
薪火相传,让非遗走进未来。在陆勇妹看来,非遗传承不仅要“活下来”,更要“火起来”。她主动将非遗送进校园,在黎平县城关一小、肇兴中学等多所学校开设侗族技艺课堂;与凯里学院合作建立见习、研学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传统技艺。同时,她不断优化文化体验产品,推出的非遗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和旅行社认可,让侗族织染香绣从“深闺”走向大众。
从侗家小院的手艺人,到非遗传承的领路人,陆勇妹用二十年坚守,让侗族织染香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位侗家女儿的追梦史,更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姚进忠 兰毅)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