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基层声音  
与烽火有关的多个片段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3-19 16:30:19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昌雷 点击: 评论:0

  文/杨昌雷

  初识不知烽火村,再来已成村中人。整整四年,一千四百多个日夜的时光,将我和烽火紧紧的粘连在了一起,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瞬间,让人经久难忘,回忆满满。

  离时方知腿难迈。再回首,离开烽火的时间已近两年,却又感觉仿佛昨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似熟悉又似陌生。熟悉的是陪伴了山水草木度过了四年的时光,陌生的是今后将再无陪伴。

  一

  陈涛是个扯白的人。

  报到那天我亲耳听到叫他把被褥及生活用品给我拉倒公租房,可我在镇政府接待室等了三小时也不见任何动静。大概是他“忙”忘了。

  不来就不来吧,我导航直接去村里总行。

  车停在水溪河边,步行两百米即到村委会。

  村委会二楼的椭圆形办公桌前,一群人围坐四周,似在讨论着什么。

  我谦逊地给他们当中的男士双手递烟,向他们介绍来此目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初见还算热情,亚春兄给我挪了一把椅子让我坐下。他说他是镇里派驻的工作组组长,一一为我介绍了工作组的成员,又介绍了村里的其他几位同志。

  唯独没有陈涛。

  我没问陈涛的踪迹,也没必要再问了。

  因为我已经到了工作的地点,如何安顿度过当晚才是要关心的。

  二

  村里的同志说,既然来了就在村里住吧,住政府公租房每天来回也难跑。

  他们带我到一楼的房间,指着空着的床说已经为我备好好些天了,就等着我的到来。接着热情地为我把铺盖被褥及生活用品拿到,希望我能在这里住得愉快。

  我去河边把车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开到村委会大院内停放好,再从车里拿出从家携带的其他用品放置到宿舍。

  有个住的地方,心总算安了。

  稍作休息之后,我再去二楼,大家依旧在讨论在填表。初来乍到,香烟是作为沟通的最好工具。我第二轮给男士敬烟,询问他们能不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亚春说:“今天算了吧,你才来报到,什么都不熟悉,在这儿陪我们聊聊,明天再说吧。”随即他也停下手中的笔,和我一起聊起了无关痛痒的过往。

  虽是无关痛痒,但对于每个人的了解,都是从这些过往中了解到的。

  我和这个团队于是就这样认识了。

  三

  我去参观了他们的办公场所,等待他们下班。

  办公场所有些许简陋,没有会议桌,几张铁皮长椅横七竖八地躺在会议室里,浑噩地做着乱七八糟的怪梦,等待着一场会议的惊醒。残缺的围墙,阻隔着正人君子对墙内的步伐,却挡不住小人对财物的向往。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牌子不知所踪,只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崭新国旗向外人展示这里是个办公场所。

  站在村委会往对面看,中水到石门的高等级公路穿村而过,为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村委会的背面,779县道沿着烽火的海拔由低到高逶迤爬行。在中石高等级公路未建成之前,779县道见证了太多的繁忙,因为它成为进出石门乡和黑土河镇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如今,它只能孤独回忆过往,与对面的繁忙遥相呼应。

  水溪河的两岸,是土地肥沃的烽火坝子,也是烽火群众祖辈赖以生存的所在。由于70年代在水溪河上游修建新华水库,致使烽火坝子在灌溉上近水楼台。这些年,烽火出产的早熟蔬菜之所以能够卖得好的价钱,全属新华水库的功劳。

  六月的烽火,热意正浓。可地里的庄稼却趁着大好的时机疯狂的生长,生怕错过了一丝阳光和雨露,埋没了自身的价值而遭主人的嫌弃。

  纯农业的村庄,有这样的自然条件也是上苍的垂爱了。

  四

  之所以等待大家下班,是起初在二楼和他们说过晚上请吃饭的。

  很庆幸大家都没有推辞。

  吃饭的地点定在中水街上的一家清真馆里,六点大家都如约而到,包括陈涛。聚餐作为常见的沟通交流和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我这凡人也就这样随波逐流了。在推杯换盏中,我对即将融入的这个集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村里暂缺党支部书记。陈涛是村委会主任,亚春是下派工作组组长,其他成员既有村干部也有镇里下派的同志,这期间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脱贫攻坚而战。

  印象很深刻的是村委会副主任姜加贤同志,在村里有二十多年的任职经历,对全村的大事小情一览无余,谁家有几口人,在哪里务工,喂了几头牲口,基本都装在他的大脑里,简直就是烽火的一部“活字典”。姜艳群同志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初次的见面尤显腼腆,大概是因为女同志的原因,不善与帅气陌生的男士交流。李文俊是村警,乐于助人,我的行李用品就是他帮忙搬的。

  我说很高兴在新的地点和大家相识共事,在三年前途经过烽火坝子,但没关注过叫什么名,更没想过有一天会老远的跑来这里工作。既有缘分一起相处,敬望大家众人拾柴、鼎力相携。

  端起手中的酒杯,我敬大家。

  我说:我们所干之事,都是千万名基层干部正在干着的小事。事虽小,意义却大,注定是要被写入历史。不为千秋铭记,只为奉献而乐。

  五

  在擦拭好的会议室里,组织召开了一次简单的见面会。

  在见面会上,我作了简短的表态发言:上级安排我来烽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让我怀着谦逊的态度来向大家学习,说不上是来领导大家的。工作是否能胜任,是对我能力的一次考验,很惶恐。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向大家请教,希望多多指点、不吝赐教。既来之则安之,我在烽火至少要和大家一起共事两年。两年的时间说长不短,说短其实也不长,但我会竭尽所能和大家一道完成好所有的工作,不说出色添彩,至少不拖后腿。敬望得到大伙的支持帮助,敬祝工作配合愉快。

  陈涛介绍说烽火村辖十个村民组,有500余户4000余人,是中水镇人口最大的村,属二类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另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只有极小部分道路还未硬化,零星散户的饮水在枯水季节还需定时供应。

  这是我第一次所了解到的烽火村基本情况,比我预想的情况要好得很多。

  亚春兄向我介绍了脱贫攻坚期间的工作情况,首先是要完成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重点了解清楚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饮水及收入情况。其次要对所掌握的所有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找出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要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学上。再次要对其他一般户的走访全覆盖,解决好他们的所需所求问题。

  工程浩大,似乎有些难以企及。但已无退路,既然来了,就得和大家一道顶上。

  六

  做事情都是从一而始,从一而终。工作也不例外。

  商议之后,我们决定从一组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走访到十组结束。走访的同时,也顺道戏说一下有关的村民组来源。

  烽火一组有个俗称叫“刘家湾湾”,具体成名于何时不知,猜测来源于刘姓人集中居住的缘故。

  听当地刘姓老人说,最初的刘家湾湾茂林密布,野猪出没,他们的先人到此搭棚而居,至后来慢慢的形成一大族人垦荒种地,成此规模。

  大部分以姓氏命名的地方,都是该姓先辈们或因战祸、或因避债、或因迁徙来此,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聚居而成。比如烽火三组“王家院子”、烽火五组“李家院子”、烽火六组“何家院子”、烽火七组“尤家院子”亦是如此。

  烽火二组称为“烽火墙”,这大抵是烽火村来源的所在。据说以前在烽火二组一带建有烽火台,修筑有抵御外来进犯的土坯墙体,但至今那些实物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因无文物出土而无从考证。在以前所写的一篇《中水散记》中曾提出过另一种猜测,是不是因为有过一场野火烧毁过该地,导致被称为“疯火”而改谐音于烽火。

  仅仅只是猜测,不必当真。

  烽火四组称为“烂营盘”,说是有过屯兵的历史,据说在烂营盘后的山洞里,还能找出历史的遗物,只是该山洞封闭多年,已无人进出。烽火八组称为“平台”,是回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之所以为“平台”是因在陡峭的山势中间生成一小块平地,似一步台阶而得名。现在的平台处,建有一座清真寺,就取名为“平台清真寺”,供回族同胞礼拜。烽火九组称为“石板沟”,因该组坐落于一条长长的大石板上得名。烽火十组是后来从烽火二组划分出来的,因而也和二组统称为“烽火墙”。

  七

  烽火虽然人多地少,但凭着烽火人的勤劳,日子过得也还好。

  作为纯农业的村庄,群众所能依靠的都是土地。在农村广大百姓的眼里,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老一辈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凡能种几颗蔬菜或者作物的地方,他们都会悉心伺候,爱护至极。可以理解,千百年来,都是靠土地养活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后也不例外。于我而言,这些年虽然没再耕作土地,但对于土地的感情仍然浓厚。我们的父辈,是从一寸一寸的土地间刨食养活我们长大。儿时的记忆里,全是父母在地里头顶烈日风雨整天劳作的画面,从不曾散去。人的一生,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也不管是农民还是其他职业,都是依靠土地活了下来,终究也是归于尘土。

  我们都本平凡而渺小,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职业,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成绩。但总有一些人自视高人一等,觉得农民是个低贱的职业,提起农民自是投去鄙夷的目光,一脸嫌弃。我是看不上那些轻视土地和农民的人,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些忘祖。职业不同,无需轻视其他。

  烽火人凭借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水源,充分利用好烽火坝子的有利条件,一茬一茬地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不断地鼓足自己的腰包。中水镇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享有着“果蔬之乡”的美誉,出产各种水果和早熟蔬菜。而烽火作为中水下辖的村庄,自然也出产优质的苹果、早熟的马铃薯和蒜苔。另外,大面积的辣椒、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收入。

  在回族同胞集中居住的八组和九组,有很多的家庭小型养殖场,农户们或通过养殖能繁母牛、肉牛,或养殖黑山羊等,大多都是在十头以上的规模。我去看过几家,和他们有过几次对话,无不对现行的政策感到满意,也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信心。

  有信心就好,信心来源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有信心,我也就有工作的动力。

  八

  时间很快,一月即将过去。

  妻说:哪天带我们娘俩去看看你的烽火呗。

  我说:村里没啥好看的,也没时间陪护你,去了你也只能带孩子在寝室里。

  但妻还是坚持,也只能应允。

  初来烽火报到时,女儿出生才三个月。离家这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忙,都是周末才得以回去看看。所以这段时间,妻过得也挺艰难,既要照顾孩子,也要负责自己起居,虽是怨言满满,但却无可奈何。

  妻从家里收了几大包物品,有孩子的换洗衣服,有床单被褥,还有锅碗瓢盆菜刀砧板等物,塞满了车的后备箱和副驾驶。

  妻和孩子陪我在烽火生活了一周。这一周,妻背着孩子陪我走访了很多农户,也理解了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在心底慢慢的放下了怨言和偏见。我将这一周的一些感悟写在了《村里没有梳妆台》一文中:

  安全接妻女到达村上,卸下物品,妻重新铺了床,打扫了房间,把镜子粘在墙上,下面摆上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将梳妆盒放在桌子上面,成为简易的梳妆台。

  简陋却不失真。

  美好的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得到体现和尊重。在梳妆台的镜子里,眼里只能看到衣冠是否楚楚、边幅是否整齐的我,却无法看到我工作的得失。

  我真正需要的是在别人身上看到我的得失。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矣。

  妻在村里需要一个梳妆台,她希望随时都能将她的美展现给别人。可村里没有梳妆台,她只能用行动证明她的另一面的美。

  我在村里需要一位领路人,我希望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所请教。可村里没有专门的领路人,每一位实践者都是领路人,他们都有自己所欠缺的一面可供学习,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

  村里没有梳妆台,社会全是梳妆台。

  九

  镇里的祥虎副书记打电话来说,让我们都在村里等着,一会儿他要给我们送一位党支部书记来。

  村党支部书记空缺已有一段时间了,可能一直没有合适人选的原因,导致迟迟没有配备。

  没多一会,祥虎副书记真的带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眼戴墨镜的中老年人到办公室,特意交代陈涛说:“小陈涛,这是经镇党委研究决定,任命为你们烽火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后你一定要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

  其实除了我之外,其他的都认识,这位新来的党支部书记就是烽火本地人,是镇党委从镇里指派来担任的。

  看他面相,尤其是他戴着的那副墨镜有些印象深刻,似乎觉得之前有个一面之缘,但又想不起具体地点。我将疑惑告诉亚春,亚春说是我们在王家院子走访的时候遇见过,他家就是王家院子的,原是烽火的包村干部。经提醒,我才想起那次的初遇,是在去三组的岔路口,他站在路边似是在等人,看到我们,有过简单的交流。

  对这位党支部书记最初的印象,觉得不像“好人”,有些“二混”的样子。

  他叫李群星,还是一名退役军人。

  紧接着,县里又重新从某县直单位更换了一名驻村干部谢豪,是一名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年轻小伙子,和我一样非威宁籍的外地人。

  我们都是外地人,因为工作原因相识在一起,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加之都是县直单位下派的干部,都吃住在村里,从县城来回村里也有个聊天说话的人,所以走得也比较近。

  就这样,我们的人员也都到位,加上全部帮扶干部及联系村领导,总共有14人之多,队伍还算庞大。

  十

  人员齐备,工作就按部就班开展着。

  很高兴能够遇到一群精诚团结,相互配合的同事,让我在第一书记这个岗位上省了不少的心。遇到困难,总是大家一起商量解决,没有人因为你是下派干部而疏远你,在背后使坏,拖后腿。当然,偶有情绪,相互之间也能在一顿烧烤中疏导释然。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淌。转眼间半年已过,来到2020年的春节。

  记得在2019年腊月27日晚上的新闻节目中,就播出了武汉的情况,一直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流感,未予以重点关注。大年初二晚上,突然接到镇里通知,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和全体党员立即赶回镇里,有紧急工作安排。

  谢豪回了铜仁过春节,而我因未回老家留在了威宁,接到通知后就立即赶回了镇里。当晚镇里的领导在会议室里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预防“新冠肺炎”工作提了要求。工作多年,第一次体会到因“新冠疫情”的来势凶猛而造成如临大敌的感觉。当晚,我们基本都没睡觉,都在研究本村工作方案,同时也在排查外来人口信息。两个“烽火群众”微信群里,信息响个不停,看着大家报备的回村情况一一登记,研判风险。

  大年初三,谢豪也从铜仁赶了回来。我早上补了几小时的觉,下午便接到通知要求去镇里领取帐篷等物资,并立即对进村道路设立卡点检查。我、谢豪和李文俊一起把物资拉到点上,着手搭建帐篷。稍晚些,全部的干部都已齐聚点上,我们就在帐篷里召开了会议,对全部人员进行了分工安排,并在全村的返乡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进行宣传。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当初真是冒着舍生忘死的风险去做这项工作,现在想来,确实有些后怕。很多细节铭刻在心,终身难忘,只是不宜表露于文字。庆幸的是,很多百姓能够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主动接受咨询登记和体温检查。还有很多群众自发为我们卡点值班人员送来汤圆、方便面、矿泉水等物。

  百姓多是善良淳朴的,我为能为他们服务感到高兴。

  十一

  整个2020年的第一季度,我们的整个工作都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重心,守护着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四月份,疫情情况稍有好转,工作重心又转移到以“脱贫攻坚”为主,兼顾疫情上来。四月离年底的脱贫验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当时的工作毫无为过,很多时候连晚上都加班加点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研判。

  经过走访发现有的群众住房面积不够,有的家具不齐,有的串户路不通,有的饮水不畅等等。针对这些短板问题,所有的干部都在想方设法解决。

  在“娘家”的关心下,县信访局为我下拨了2019年、2020年两年共四万元的驻村工作经费,一部分用于村里办公经费开支,一部分购买家具分发给部分贫困户;王应彪联系了某项目部,“化缘”到了项目部还未撤走的床和旧家具,拖运到村里供有需求的群众选用;李群星、陈涛多次跑到镇里,请求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我在一、二组有十八户帮扶户,存在的问题多为住房问题。有的是面积不够,有的是墙体老旧,有的是新房还未装修。为了赶在年底前解决这些问题,可谓是办法想尽。比如当时贫困户王某甲、王某乙哥两家原住房为土坯房,鉴定虽为安全住房,但脱贫形象不佳,多次劝说他们自行买点瓷粉粉刷一下住房,但都说缺钱。于是我借了两个月的工资给他们兄弟俩粉刷屋内墙面,改善了居住环境。后来广林书记到村里走访,听说了这个事情,还特意跑去两家看了看,很满意,动员全镇所有干部前来观摩。村民王某友一人居住在20平方米的烤烟房里,常年烟熏火燎,也显得脏乱不堪。我给广林书记汇报了情况,争取到了五万元危房改造资金,为其新建了9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再后来,由于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台,我所帮扶的包括王某甲、王某乙兄弟在内的五户贫困户都建了新的住房。

  这只是我个人在帮扶方面面临的单一问题,同时也是其他帮扶干部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大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为所帮扶的群众想办法,最大限度为他们解决困难。

  十二

  在一次例行工作会议上,帮扶干部给我说了小玲家的情况,希望能够想法帮助解决一下她家困难。

  小玲家是烽火七组人,一家五口居住在两间土坯房里。兄妹三人都是在校生,收入依靠母亲务农和父亲打零工为主。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住房不安全,教育支出较大,收支极不平衡,需给予政策性帮扶。

  经集体研究决定,将住房问题上报给镇里,本着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角度,从危改项目中调剂出部分资金让其新建安全住。对于低收入问题,按程序将其一家纳入低保,缓解当前困难。

  我真正对这个家庭有所接触的是在一次陪同省委督战队检查过程中,到她家走访时见到了小玲,那时她是威宁某中学高二的学生,一位性格内向,极为腼腆的小姑娘。因是教学时间而没在校上学,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问她是什么原因没去上学,他父亲告诉我们说因孩子时常头疼,带去多个医院检查都查不出病因,花去一大笔费用不说,还查不出任何结果,现休学在家休养。

  督战队的领导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非常重视,在现场就掏了三千元现金捐赠给了小玲,用作相关检查治疗费用。在作为问题交办镇里的同时,督战队领导即行和省人民医院取得联系,要求做好对这个孩子的检查准备工作。

  镇里将这个工作交由我负责,要求我按照督战队的安排,及时和省医做好对接,马上送小玲到省医进行全面检查。基于此,我前后四次陪同小玲及其父亲到省医检查、复查。在此期间,我带小玲参观了贵阳的一些名胜古迹,让她亲眼目睹省城日新月异的繁华和变化,并和她进行了很多交流,希望可以帮助她打开心扉,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有一天也能够生活在更好的环境里。

  小玲重返校园后,偶尔我也会问问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告诉她,如果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就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会尽力去帮助解决。有年春节期间,小玲给我发了两百块钱的红包,让我给妹妹(指我的女儿)买点好吃的。我告诉她有这份心意已经很好了,谁要你的红包,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健康平安,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十三

  霞儿一家的情况更为特殊。

  她父亲在外出务工期间因意外事故去世,母亲外出不归,几年杳无音信。兄妹四人主要由八十多岁的奶奶照顾。当时兄妹四人中,最大的哥哥才十三岁,霞儿是老二,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五岁,一个三岁。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认识霞儿的时候,也才十岁左右,每天放学回来就帮着奶奶做些家务,显得异常懂事。

  我很关注他们家的情况,和村里商量,将他们一家纳入特困供养,每月有民政拨付的几千块钱也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问题。让我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如果引导干预不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所以在空闲时间,我会去家里和孩子们说说话,问问他们生活学习情况,每天过得开不开心等等。

  在慢慢的熟悉过程中,霞儿也会主动的和我说她心中的很多疑惑,有些问题,我甚至觉得超出了她这个年纪的所想。对她向我提出的一些疑问,我也无法回答,只能从现实的角度给她解释,只有等她长大了,有能力了,才能去弄得清楚。

  十三四岁的时候,霞儿也变得叛逆起来。

  学校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某天霞儿没去读书,某天又在教室里捣蛋,很不好管理。于是我又和陈涛一起去学校,找到霞儿,问她是什么原因旷课、不好好学习。可她就闭口不言,什么话也不说。深刻的道理,已经给她说过,似乎也听不进去了。

  我把她叫到一边问她不好好读书要怎么办,以前她给我说的哪些疑问又怎么去弄得清楚?她哭,她说她不想读书,也不想去管什么了,只想出门打工挣钱。对她的回答,我有些惊讶,小小年纪,除了读书学习是最好的出路之外,再无其他。

  那次的劝诫似乎是没有任何的效果,后来和老师沟通,虽没再缺课,但学习停滞不前,没有任何进步。

  再后来,我任职期满离开烽火后,听说了霞儿的情况,很不尽人意。

  内心的深处,总觉得对待这孩子虽然尽心尽力,但没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感不安。只希望在未来的成长中她能明白,是她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十四

  作为喀斯特地貌的黔西北,季节性缺水不是新鲜的话题。

  烽火虽说守着新华水库,但那也只是作为灌溉用水而非饮用水源。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有些地势较高的地方,供水压力不够,也只能采取紧急供水。

  为了解决全体村民的用水问题,我们大家翻山越岭分头寻找水源,新建蓄水池,采取多级提灌等方式,逐步让百姓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饮用。

  陈涛对此是辛苦的,他不仅要协调水车供水,还要负责蓄水池的修建,管道的架设等。为此,他还垫付了几万块钱,在新华水库的旁边修建了一口新的水池,解决了烽火九组的百姓用水问题。

  有时候一个组之间也会发生饮水纠纷,比如某个组的蓄水池,是该组一部分群众自行投工投劳投钱修建的,在枯水时节,另外没参与的群众也想饮用该水源,人家出钱出力的群众当然不干,由此引发纠纷,更有甚者会发生打架冲突等事件。这就需要村两委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定分止争。

  我和村两委就调解过几起类似的纠纷,一般解决的方案都是宣讲政策,水源是国家的公共资源,并不属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所有,但也并不意味着私人投资新建的饮水设施要给另外的人无偿使用。所以本着以解决矛盾出发,从维护出资群众利益着手,让未出钱的群众补出一部分资金,或者通过安装水表的方式补偿给对方。

  这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当然,也有个别的群众认为,保障用水是你政府的事,与我无关,钱我一分也不出,政府还必须保障我的用水。此类是最为头疼的事情,终究不管是单独为其定期供水还是想其他办法,都得予以保障用水。

  这就是在其位得谋其政,在其位得维护民利的体现吧。

  十五

  “杨书记,我家苹果吃得了,你天把抽时间过来尝尝。如果没时间的话,我给你送点来吧。”这是村民王某才的老伴每年苹果成熟的时候都会给我打的电话。

  第一次到王某才家,是我到任后的一个星期。因陪同县里的检查组到他家走访,从而对这个家庭有了初步的了解。

  日常在家的只有王某才两老口,他们都是六十多岁的年龄,女儿早已出嫁,唯一的儿子因病早亡,收养的一个儿子正在贵阳读大学,即将面临毕业。老两口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命不好,说他们早亡的儿子是多么的听话,说他们如何虔诚上天却对他们不公。

  我安慰他们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不幸,比你们更苦的大有人在,过去的就不要再多去想了,生活总是要向前的。逝去的孩子不会再回来,好好的教育好现在的养子也是你们的成功。再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也给予了你们一些帮助,生活不愁吃穿,等孩子毕业了压力也就小得多,等到孩子结婚,也算儿孙满堂,多好。

  说到现在的生活,他们情绪才有所转变。指着两层的房子对我说,杨书记,我从未想过此生会住上这样的房子,我们刚结婚分出来的时候,连房子都没有,都是自己在山上搭窝棚住,到后来,慢慢的盖了两间茅草屋。这些年来,在政府的关心下,盖了这两层的房屋,也不担心跑风漏雨,感到满足了。

  现在,老两口都还在起早贪黑的忙碌。经营着一大片苹果园,喂养着几头能繁母牛和肥猪,加上零卖的早熟蔬菜,每年的收入也还可观。为了在村里树立勤劳致富的榜样,我还专门请了县电视台的记者到他们家进行进行宣传报道。

  2021年,在他们养子面临大学的时候,还专门打电话咨询我,问可不可以去参军。我肯定地告诉他们,能够到军营去锻炼自己,为国效力,那当然好。参军不止是一种荣誉,更是对孩子意志的锤炼。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政审合格后,其养子被分配到新疆某部服役。

  十六

  我和当时贵州作家网的运营总监郭太东先生聊天时表示希望他能组织一批作家到烽火采风,宣传一下烽火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

  太东先生欣然应允。他说,如有必要为我们组织一次公益募捐。

  我在微信里回复他感谢雪中送炭。

  他随即联系了十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在五一节前来到我村进行采风和进行脱贫攻坚公益捐赠。他们一行或从贵阳、或从遵义出发,带着对烽火的爱心关怀,载着他们捐赠的物品、书籍到中水汇合。

  我主持了四月二十八日的捐赠仪式,太东先生作为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他说:“他秉持着一个文学人的热心和公民的良心,到烽火来尽一点社会责任,为脱贫攻坚助点力。”其他两位本土企业家也现场作了捐赠并发言,表示将会继续支持烽火的发展。

  广林书记在致欢迎词中说,感谢太东先生一行不辞辛劳来到烽火进行脱贫攻坚公益捐赠,这体现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担当,他们的善举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鞭策,同时也是一种温暖。也感谢本土企业家情系家乡,慷慨解囊,他们为脱贫攻坚事业所做的贡献,烽火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将永存。

  我在表态发言时承诺,我们将珍视这笔善款和物资,做到笔笔有出处,绝不允许落入个人腰包,把每分钱都用在百姓身上,接受捐赠人监督。大爱不言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年底圆满收官,接受成果“检阅”,这是对所有爱心人士的回报。

  当然,也感谢我们所有的成员,为公益捐赠活动的顺利开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尤其要提的是陈祖相同志,自掏腰包为活动的所需费用买单。

  十七

  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才有你。这不是句空洞的话,是只有实心为群众办事才能体会到的。职责所在,虽不图所报,但求心安理得的离开。至少在离开之后没听到有人说某个人早就应该走了,早就应该腾出位置了。

  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也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这我心知肚明。在烽火的这些年,对工作、对群众我自认是问心无愧的,唯一觉得亏欠的还是家庭。从我到烽火工作女儿才三个月到离开烽火回到派出单位时女儿已经四岁多,这四年的时间,少了对女儿的陪伴,少了对妻子的分担。女儿一两岁的时候,都是妻子每天背着给其他孩子们上课,此种心酸无奈,只有经历过,才知辛苦。

  工作和家庭,是很难顾及,其中总有一方要付出得多。这些年来,感谢妻子的辛苦付出和理解,也算慢慢的过来了。女儿也在慢慢的成长,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也感谢烽火群众的惦记与热情,你为他们服务过,他们是会记在心里的。在水果和蔬菜成熟的季节,他们得知我要回城的时候,总会一大早的打来电话,让我等待他们,给我送点苹果、时令蔬菜或者特产,让我带回家给家人尝尝。收受群众的物品是有违纪律问题的,我曾多次的拒绝过,但他们却说,这又不是值几千几万的物品,只是我们的一小点心意,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果不收也是看不起我们。

  这家拿点苹果,那家拿点花椒、大蒜,还有的送点鸡蛋,归拢在一起,也装满一大箱子,捎带回家,也够吃一段时间。我深知白拿群众的东西总是不好,所以从城里回来的时候,也给他们带点礼品,在走访他们家的时候作为礼物回赠给他们。

  烽火墙的老王夫妇,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我是在一次处理纠纷的过程中认识他们的。他们是当事方,在发生纠纷时行为有些极端,我在得到消息后,和李群星一起去了现场,看到老两口躺在地上不愿起来。在不断地沟通后,老两口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同意解决方案,但如果对方兑现不了,我是要找你的。

  结实老王夫妇后,路过烽火墙,我总会有意无意到他们家坐坐,和他们拉拉家常,摆一摆他们的经历。后来得知其大儿子在一次意外中死亡,老年丧子的悲痛让他们显得更加年迈衰老。我给村两委同志商量说,给他们申请点补助,让他们安度晚年。后来他们家每年杀年猪的时候,都会让人打电话叫我过去吃顿饭。

  百姓的质朴,让我感动。

  十八

  感动的事情很多,不能一一想尽例举和表述。

  感谢烽火干部群众,让我在烽火工作期间有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让我即使离开烽火,仍时常有想回去看看的冲动。有的群众家中有个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也会给我打电话,让我有时间的情况下回来坐一坐,我很乐意前往再和大家吹吹牛叙叙旧。

  我觉得被人惦记也是件很好的事情,是对自己的鞭策和肯定。

  和几位村干部的相处,也是深感融洽。他们也从未把我当作外人而敬而远之,都是作为弟兄姊妹而相处。他们的家里,我都是常客。只会煮清水面条的李群星很欣赏我的厨艺,下班后买上土鸡让我去他家给他做黄焖鸡吃;陈涛不知在哪里弄了几条野生鱼,让我去品尝新鲜鱼汤;李文俊的母亲炒了菜,也叫我去吃晚饭。姜艳群是位女同志,我一个人不好意思常去她们家蹭吃。总之,这几年我在他们几家蹭吃的饭,积累下来也要有好几千才可以付清。

  后来村里换届,他们在村里的任职都有了变化。姜加贤同志因为年龄的原因退了下来,陈家刚同志作为新的班子参与到村里工作。镇里下派的工作组因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不再保留,只留下县里驻村工作组。谢豪同志因工作原因调离威宁,没有变化的只有我,依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留了下来。

  十九

  这些年,烽火的变化确实很大。

  包括办公条件。

  用办公经费添置了一些椅子,从信访局要了一张会议桌,规范布置好了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围墙作了修缮,群众服务大厅也进行了新的装修,办公阵地有所加强。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从水溪河到接779县道的道路已全部硬化,新改造的G356国道穿村而过,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别墅、小洋楼屡见不鲜。百姓的日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过得是越来越好。

  石板沟的1600多亩苹果已进入盛产期,当地百姓每年的务工和流转费已够基本花销,吃穿用度不成问题。烤烟、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规模性种植,家庭农场的兴起,也为群众增加了不少收入。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切都在向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中水人对教育的重视远近闻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确实如此,多学一点知识,在今后就能少受一点苦,就算从事农业生产,也是依靠科学才能获取利益最大化。烽火人紧紧跟着中水的步伐不甘落后,近年来烽火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提升,本科生未曾统计,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有多个,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这几年在外工作的烽火人不在少数,很多已成为他们工作行业的佼佼者。

  我在多次接受电视台和报社的采访中说,是国家的政策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是干部的行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动力,是自身的辛勤让他们获得了成果,这就是多赢的效果。

  二十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两轮四年的驻村期限很快期满,就要踏上返回派出单位的旅程。回望这段经历,收获慢慢,不仅仅是我写满文字的四本笔记,还有对烽火的不舍之情。在即将离开烽火的前一天,我再次到王三雨送我种过蔬菜的两分土地里看了看,沿着水溪河走了一圈,再看看河两岸群众种植的庄稼,正迎风成长。

  亚春、玉朝和应彪提前得知我要离开,就打电话让我安排好时间,要分别请我吃饭为我送行。我说别整得那么伤感,工作的离开并不代表再无相见,以后我还会经常来的。在饭桌上,我们一起回忆了这些年的过往,无不感慨万千,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是一件载入史册的经历,我们都赶上了,并且为之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光荣。

  我说,感谢遇见你们,是你们大家的支持让我们工作得到了认可。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县市表彰,是我们集体的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这几年中,因工作原因,有些同志之间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那毕竟不是因为私心,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不必耿耿于怀。人世间,不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缘分,大家很难凑在一起相识,我们都应该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成为永恒的记忆。

  村里几个玩得好的朋友问我具体哪天走,要买烟花炮竹欢送我离开。我笑着说,时间没定,可能还有几个星期吧。

  当天夜里,我收拾好行李物品,一个人去了镇上吃了顿烧烤。第二天一早,将所有钥匙放在办公室后,悄然离开了我所工作和生活四年的地方,默默的祝好。

  杨昌雷:男,贵州金沙人,文学爱好者,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套》。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蒙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基层声音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