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基层声音  
扎根侗寨七春秋 丹心筑梦绘新篇——记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第一书记朱法庭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4 18:08:5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王建芳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在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他告别襁褓中的幼子,将七年青春岁月深深扎根侗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曾经贫困落后的腊洞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就是朱法庭。

  2018年7月,朱法庭来到腊洞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泥泞的村道、老旧的木屋,村民们眼中满是对这位陌生书记的疏离。但朱法庭坚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迅速行动,开启走村入户、召开群众会议的工作模式。一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吴仕贤户两个五保老人需要关怀、吴正锦户有人患重病亟待帮助、通村道路塌陷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短短数月,他走遍全村269户,用沾满泥土的双脚,真切丈量出村民们的冷暖。

  朱法庭敏锐察觉到,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村子发展的关键难题。他暗下决心:“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此后,他化身“厚脸皮”的“跑路人”,怀揣着写满村民期盼的报告,频繁往返于镇村与上级部门之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实施。2000米沟渠和500米硬化生产道路贯穿田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2000米通组路通向家家户户,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800米产业路成为村民的“致富路”;52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晚归的路途。同时,他带领全村10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们对他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由衷的信任与支持 。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朱法庭深知,只有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乡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结合腊洞村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决定发展天麻、茯苓主导产业。为打消村民顾虑,他邀请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自己也跟着学习种植、养殖知识,从选种、培育到采收,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村合作社,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他带领村民规划建设种植基地,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如今,腊洞村天麻年产量达7万余斤,茯苓20余万斤,销售额累计180万元,产业分红近10万元,劳务发放50余万元,解决就近就业200余人。曾经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产业兴、村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跟着朱书记,日子真的有盼头!”脱贫户姚生银紧握着分红款哽咽道。

  在改善硬件设施后,朱法庭将工作重心转向乡风文明建设。他以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为抓手,将卫生管理、饮水使用、人居环境整治、红白事操办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同时,积极开展“身边榜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村民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每逢春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村里便响起悠扬的侗歌,上演精彩的侗戏,芦笙阵阵,舞姿翩翩。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侗族文化,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让乡村充满活力。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朱法庭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付诸行动。他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情况,对重点人群、困难家庭格外关注。留守老人吴银香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朱法庭定期上门看望,自掏腰包送去大米、食用油、鸡蛋、被子等生活物资。2023年8月,82名务工群众被拖欠两年多的22万元工资,朱法庭多方奔走协调,历经1个多月努力,最终让务工群众足额拿到工资。帮村民维修水管电路、农忙时帮忙插秧收割……这样暖心的故事在腊洞村不断上演。“朱书记比我亲儿子还贴心,有他在,我心里踏实!”村民杨连香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扎根基层的岁月里,朱法庭始终步履坚实。在工作岗位上,他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用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书写着责任与担当。然而,这份坚守的背后,是对家庭难以言说的亏欠。孩子呱呱坠地后,他却因工作繁忙,只能通过手机屏幕见证儿子成长的点滴。家中大小事务,全落在妻子柔弱却坚强的肩上——她既要侍奉老人、抚育幼子,又要扛起高中班主任的重任,在家庭与工作间连轴奔波。

  “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妻子这句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成为朱法庭扎根基层最温暖的支撑。正是这份理解与支持,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乡村建设,在驻村的日子里默默耕耘。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驻村期间,朱法庭在年度考核中6次获评优秀,还先后荣获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州级优秀驻村帮扶干部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成绩,他没有丝毫自满,而是真诚地表示:“这些荣誉不是我个人的功劳,离不开同事的并肩奋斗、村民的信任配合,更离不开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谦逊与感恩,也展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坚守和对家人的深深眷恋。

  七年时光,朱法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用真情温暖民心,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如今的腊洞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富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大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他的事迹,也将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王建芳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游正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基层声音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