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丨晚清重臣——丁宝桢
丁宝桢(1820—1886),平远(今毕节市织金县)人,字稚璜,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在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期间,以智斩慈禧宠宦安德海、治理黄河水患、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改革盐政、修理都江堰、兴办学堂等实绩而名扬天下。
丁宝桢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先从江西临川迁到平远州牛场。因世代注重教育,其祖父丁必荣,是四川保宁府昭化县知县;父亲丁世棻,是镇远府训导。1843年,丁宝桢参加乡试,中第22名举人。丁宝桢勤奋苦读近十年,又于咸丰三年(1853)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后因母亲去世回到家乡。当时桐梓杨隆喜起义反抗地方政府,战事蔓延到平远州,丁宝桢训练勇兵参与镇压作战,战事平定后被授为湖南岳州府知府,后来又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因为与捻军作战有功,多次受到清廷嘉奖。
丁宝桢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由于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村决口,运河南北两岸的长堤被冲刷殆尽,负责河道的官员集体商议,打算在第二年再动工治理。丁宝桢认为不及时治理黄水泛滥,再误了春耕,会加重灾情,所以极力主张在枯水时治理。光绪元年(1875)三月,治理成功,清廷以宝桢力膺艰巨、督率有方,予以优叙。
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宠溺之人,对慈禧太后言听计从,干预朝政,被授六品蓝翎,从此狐假虎威、肆无忌惮,朝廷官员均敢怒而不敢言。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六,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袍,安德海一路耀武扬威、巨额索贿,地方官吏都很怕安德海,不敢有所怠慢,只有丁宝桢不畏权势,具事告发。同治皇帝见到奏折,命丁宝桢“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安德海得意忘形,楼船在山东临清南湾起岸后,改乘车舆,大摇大摆朝泰山奔去,于八月初二到达泰安。丁宝桢当即命令总兵将安德海擒拿,连夜送到济南亲自提审。安德海有恃无恐,口出大言:“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寻死耳。”众人都害怕,只有丁宝桢镇静自如,随即提审随从太监,查获龙衣一领,翡翠朝珠一挂,于是以“宦官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定罪,并奏请将安德海处斩。奏章送到京城,慈禧甚是惊慌,连问左右大臣,众臣都说:“先祖铸有铁书谕十三衙门,立于神武门外,不准太监出京,违者正法。”八月初六,慈禧的“上谕”到达济南,想保住安德海,而丁宝桢一面出府接旨,一面将安德海斩首,从此闻名天下。
丁宝桢热心“洋务”,致力于“求富”“自强”,认为:“中国自强之术,于修明政治之外,首先精求戒备,所谓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也。”光绪元年(1875),在山东泺口创设机器局,“令其自办机器制造,俾各勇营枪炮,旧者可以整之使新,新者可以不必远购外洋,而得用亦与外洋相等,庶可为国家省无穷之费”。一年后,枪炮制成,是为山东洋务之始。当时遇到日本挑衅,想侵犯中国海疆,丁宝桢密陈海防计划,在山东烟台、威海、登州等处构筑炮台,以固海防。光绪二年(1876),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后,又继续提倡“洋务”,创办四川机器局。他在成都下莲池街创办机器局后,官绅竞相弹劾丁宝桢,而朝廷昏庸,不察实情,于光绪五年(1879)二月,以“费用较巨,制造未能精良”为由,命令其停办。丁宝桢据理抗辩,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年十月重新开办制造局,并扩大生产规模,制造出前后膛枪、药弹、铅弹、火药、炮及小型机器,四川近代工业自此发端。中法战争爆发后,丁宝桢用自制的军械装备了五营军旅,交鲍超统带。鲍超率兵奔赴云南边疆要害地方驻扎,为岑毓英抗法后继之师。中法战事吃紧,抗法将领给丁宝桢写信,望其“能赐接济”。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四川所制造的枪炮弹药得以大用,发挥了抗御外侮的作用。
盐政关系国计民生,丁宝桢十分重视。他到四川后,察知川盐实行“官发盐引、私商运销”制度。盐官乘机贪污受贿,奸商从中盘剥人民,弊端甚多,就呈请朝廷废除旧制,实行“官运商销”法,即在泸州设立官运总局,在盐井设立厂局分运各岸,又在各岸设立岸局分别卖给商人。这种方法实行后,贪官、奸商无利可图,非常不满,纷纷诋毁“官运盐务,利少弊多”,要求立即停止推行。丁宝桢力排众议,坚持改革,成效卓著,一年后收到的税收及各项收入百余万两,增加了四川的财政收入。为了解决贵州用盐问题,丁宝桢在川黔边境设立四岸,即四川叙永设“永岸”、綦江设“綦岸”、涪陵设“涪岸”、贵州仁怀设“仁岸”。川黔盐运畅通,贵州人民真切感受到好处。
丁宝桢在四川任职期间,看到都江堰年久失修,分水的鱼嘴及人字堤已经残缺朽坏,灌溉的河渠塞满淤泥,他痛心疾首,于是在光绪二年(1876)二月动工修整,将原先的卵石竹笼结构改为条石砌筑,又将河渠疏通。丁宝桢“躬冒霜雪,沿江督率”,总共修渠70余里,砌堤1.2万余丈,修复人字堤130余丈、分水鱼嘴3处,使成都平原再度成为水旱无忧之地。
丁宝桢常年在外做官,但是仍关心家乡建设,只要有利于家乡的事情,全都尽力而为。他在山东任巡抚时,有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故乡民生多艰,便与贵州巡抚商议,调威宁州的钱埙担任平远州的知州,并上奏朝廷划拨山东的款项2.5万两白银支持钱埙治理平远州。光绪十年(1884),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捐银1000两给家乡修整学堂,后又捐银2000两为家乡办学,并捐钱修赤水河、簸渡河及牛场至烂泥沟的大路,使得川盐畅销到贵州各地。
丁宝桢一生清正廉洁,在四川期间,当时四川官场上有赠送节寿礼金的规定,每逢年节、官员寿辰,各级官员都要向上级送礼,借以获得上级宠信,为此官僚们挪用公款、收受贿赂、搜刮民脂,形成恶性循环。丁宝桢到任后,认为这些风气一害国家,二害群众,坚决废除了节寿规礼。丁宝桢还查验了四川各级官员的账目,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并裁撤了营私剥民、用度奢侈的“夫马局”,他的各项改革扭转了四川的贪风劣习,使四川社会经济焕发新的生机。
丁宝桢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并且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修身处世、为官做人之道传给后人。丁氏家风主要体现在丁宝桢与子侄们的大量书信往来中,后人将其整理成《丁文诚公家信》,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的家规家训,内容包括励志、修身、治家、爱民、报国等。在书信中,丁宝桢教育在外做官的儿子丁体常如何为官做人,成为其家风家训的鲜明特色。
光绪十二年(1886),丁宝桢在成都逝世,终年67岁。噩耗传出,山东人民莫不悲恸,请求将其灵柩迁葬于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华山。朝廷下诏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公,入祀贤良祠,并于山东省城、贵州省平远州和四川省城建立专祠。
坐落于织金县平远古镇中部的丁公祠(丁宝桢陈列馆),由当地根据老祠重建而成,总建筑面积558.86平方米,主要设置正殿、偏殿、内庭院、广场等。整个陈列馆,因地制宜、气势恢宏,其建筑青砖黛瓦、红漆雕栏,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陈列馆广场上,有丁宝桢塑像,该塑像气宇轩昂;馆内以文字、图片展板、塑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丁宝桢“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一生功绩和人格写照。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