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5月12日,晨雾缭绕的苗岭深处,贵州省凯里市万潮镇的松林间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数千只步履矫健的土鸡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踱步,时而低头啄食草籽昆虫,时而振翅飞上枝头。这片海拔800米的生态养殖场,正演绎着一段从深山到餐桌的产业突围故事。

凯里市万潮镇笔架村杨柳塘“林下鸡”养殖基地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凯里市万潮镇笔架村杨柳塘的山路上已亮起车灯。文金洲夫妇载着凌晨宰杀的新鲜土鸡,在蜿蜒山道间颠簸前行。十二年来,这对夫妻保持着“星星未落就开工”的节奏——凌晨抓鸡宰杀,七点出发送货,赶在早市前将带着露水气的鸡肉送到凯里市民的菜篮里。“现在年轻人总说‘躺平’,我们这辈人可不敢歇。”文金洲擦拭着方向盘笑道,车后厢里整齐码放的土鸡,羽毛上还沾着林间的松针。

文金洲在观察“林下鸡”的生长情况
在凯里金玉商场,“杨柳福氏”的招牌前总是围满顾客。老主顾边挑鸡边称赞:“他家的鸡我吃过,肉鲜汤香,味道好得很!”摊位上悬挂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已然泛黄,却见证着这对夫妻从4000羽起步到如今年销56000羽的创业历程。更让顾客惊喜的是,每只配送的土鸡都会附赠一包井水豆芽——这个源于文金洲的妻子“想让城里人尝尝山泉水孕育出的滋味”的朴素念头,如今成了顾客的“贴心标配”。

鸡“饲料”
走进松林深处的养殖场,中草药的清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文金洲正将板蓝根绞碎,与玉米粒、井水豆芽、蔬菜等进行混合搅拌。“别家养鸡用抗生素,我们用中药材。”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却有着“土专家”的执着。十二年前偶然发现中草药能够让鸡更健康,他逐渐摸索出“中药调理+林间散养”的生态养殖法。松林成了天然运动场,中草药替代了化学饲料,产出的鸡肉纤维紧密,炖煮时能飘出特殊的草木香。文金洲笑道:“这才是真正的‘走地鸡’,每块肌肉都透着活力。”

“林下鸡”产下的鸡蛋
养殖场东侧的山坡上,一座竹篱笆围起的体验园初具雏形。游客杨敏正带着孩子弯腰捡拾草丛里的鸡蛋:“孩子第一次知道鸡蛋是这么来的。”开放式厨房里,柴火灶上炖着的鸡汤咕嘟作响,香气引得过路游客驻足。这种“眼见为实”的体验式营销,让养殖场周末常常爆满。文金洲算过账:一只活鸡卖100元,做成柴火鸡就能卖到268元,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蔬菜销售。

处理好的肉鸡
如今,文金洲的产业梦越做越大。从最初的4000羽到如今56000羽,年产蛋20万枚,年产值580万元。
“农户的智慧藏在泥土里,把这些好法子梳理论证清楚,咱们镇的养殖业才能真正踩稳步子、创出牌子。”万潮镇党委书记杨胜乾常来养殖场调研,笔记本上记满了农户的创新做法。这些实践经验,成为他谋划全镇养殖业发展新思路的重要依据。如今,在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区乡镇,像杨柳塘这样的养殖场共有54家。而“林下鸡”成了客人最喜欢复购的产品之一。

贵州省凯里市万潮镇笔架村杨柳塘“林下鸡”养殖基地
暮色渐浓,文金洲蹲在鸡舍前记录当日的产蛋量。笔记本扉页上贴着一张发黄的剪报,标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远处的松林里,归巢的鸡群扑棱翅膀的声音如同晚潮。这些喝着山泉、吃着中药长大的土鸡,正扑腾出一条连接深山与城市的产业链,也诠释着“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生之道。
当工业化养殖陷入“速成”与“药残”的困局,万潮镇的养鸡人用最原始的智慧给出了答案。在这里,每一声鸡鸣都是生态农业的宣言,每一碗鸡汤都盛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如文金洲所说的:“我们卖的不只是鸡肉,是苗岭的山水灵气。”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