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四川行(十一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31 22:02:3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江跃华

2021年5月23日至27日,贵州省散文学会组织10名会员,由会长秦连渝带队,赴四川成都采风;五天四夜,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会长张人士等亲自陪同,先后参观、游览锦江夜景、李劼人故居、巴金文学院、艾芜纪念馆、三苏祠、岷江张献忠沉银处、彭祖山、人民公园等著名景点,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余以记之。 

一、锦江夜景

夜幕下的锦江,在灯光照耀下,水波荡漾;不急不缓,由东向西流去。两岸二三丈高的杨柳,微风吹来,枝摇叶动,像是欢迎我们远道而来。

锦江又叫贯城河,成都人民的母亲河;近年来,政府重视,多措并举,下功夫,花力气,加大治理力度,收到显著成效。保护设施齐全,水质清澈明亮。

江边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为成都市民提供了一个夜晚乘凉的好去处;许多老年群众,相约到江畔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有的坐在柳树下,山南海北聊天,摆龙门阵,其乐融融,成为市民慢生活的首选。

 

二、李劼人故居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故居,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春,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外东十里沙河堡修建,因其面临“菱角堰”,为方便邮递,便在门楣上题字“菱”,意即“菱角堰边的窝”。

李劼人先生1962年12月逝世,1963年其家属把“菱窠”以及李劼人历年收藏的书籍、报刊、字画等,全部捐赠国家。高风亮节,日月可鉴。

故居建筑,古色古香;亭台楼宇,傲然屹立。房前屋后,名木古树;奇花异草,争相斗艳。文化传承,底蕴深厚;闪光人生,后辈称颂!

三、巴金文学院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生前八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中,为时代和人民奉献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从凄婉的《寒夜》,到振聋发聩的《随想录》,他的鸿篇巨制如一颗颗宝石,在中国文学的奇峰上,闪耀着瑰丽的光芒。巴金的优秀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1999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8351号小行星命名为“巴金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学大师享受的唯一殊荣!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有言:“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他所倡导“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的人格理想,对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有着恒久弥新的启示作用。

据悉,从巴金文学院走出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数十人,在全国同类文学院中名列前茅;天府之国,文化之邦,由此可见一斑。

四、艾芜纪念馆

艾芜,现代著名作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滇缅边地漂泊六年,最早将滇缅人民生活及异域风情写进作品;开创边地文学先河,亦是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流浪文豪”,其代表作《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流浪小说。

一个成熟的文学作家,必有一套自己坚守几十年体现在全部作品中的语言体系,包括方言土语。在同时代、同龄作家中,流浪漂泊走遍许多地方的艾芜,是使用方言土语最多的作家。艾芜的全部著述,其中的方言土语,就是一座丰富的民间语言宝库。

艾芜出自农耕之家,童年、少年时代均在农村度过,对四川农村非常熟悉。他的中篇小说《落花时节》,与《春天》合为《丰饶的原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名著。

五、安仁古镇

四川盆地,一望无垠;安仁古镇,地势平坦。参天拿云的古树,随处可见;古镇建筑,中西合璧,颇具民国特色。保护措施,扎实有力;建筑风格,充分彰显。面积之大,全国独有;古镇人民,安居乐业。

安仁古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地灵人杰。民居建筑富有地方特色,保护完好,成为旅游胜地;经商、开店、做饮食生意的,诚信待客,一派祥和。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民国时期,达到顶峰。

古镇境内,遍布各种名人纪念馆、博物馆,最多时达五十多座;由于历史原因,毁坏了一些,目前尚存的,还有三十七个。一个镇的境内,众多纪念馆、博物馆,堪称全国唯一;每天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

六、刘氏庄园

刘氏庄园博物馆,宏伟神奇;由刘文彩及兄弟陆续修建的五座公馆,和一处祖居构成。分布为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占地十万平方米,房屋545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富丽堂皇、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文物和科研价值。

文化大革命中,庄园实行军管,未受冲击破坏,至今保护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据悉,近代以来,刘氏子弟少年求学从戎,青年以武崛起,民国时期走出三位省主席、三位军长、九名旅长、十八个团长,营长、连长更多;刘湘、刘文辉均为抗日名将。建国后,刘文辉担任国家林业部首任部长。

七、魏明伦文学馆

魏明伦,当代文学界久负盛名的怪才、鬼才;戏剧创作,造诣高深,独树一帜。秀才大剧,天下闻名;潘案巧翻,美名重扬。诸多佳作,成就辉煌;莎翁信徒,非他莫属。

杂文,追随鲁迅风;辞赋,他继岳阳楼忧息, 学阿房宫思辨,取滕王阁华彩,吸醉翁亭谐趣。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三独精神,三民主义,民族风骨。

明伦大师七十多岁,艺龄六十;他刻苦自学,逆境成才。前三十年历尽坎坷,后三十年成果丰硕;文学巨匠莫言写诗赞曰:巴蜀自古多奇才,今朝当数魏明伦;秀才大剧惊天下,潘案巧翻怜美人。口若悬河须放胆,笔如利刃能椎心;莫言举世无谈者,一见如故两幽魂。

八、三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市城西纱縠行,系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民国至新中国建立以来,不断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五亩宅院,增至百亩。

其主体为清代建筑群,形成了“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独特风貌,是四川清代园林的典范;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三苏”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三苏文化,为中华民族谱写出一曲灿烂的乐章。

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深受古今中外景仰和歌颂。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光耀中华!

九、岷江张献忠沉银处

波浪滔滔的岷江,在四川境内延绵千里,宛如深山玉带,滚滚向东流去。在江口水镇一带,左岸长堤十余公里,江面开阔,风景如画;艳阳高照,青山依旧。我们在长堤上漫步,享受江畔新鲜空气,聆听岷江古老传说。

据了解,明末清初,张献忠兵败,将数年间搜刮的几千万大洋及古玩字画等巨额资产,用几十条大型木船装载,沿岷江而下,来到此处,被清军打了埋伏,木船被烧,几千万大洋等财产沉之江底......

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据悉,近年来,两岸居民,不时在这一带江边淘到部分古玩和大洋。当地政府抓住机遇,及时申报项目,在此修建“张献忠沉银处”大型纪念馆,十余台塔吊安装完毕,施工有序进行。

十、彭

岷江畔,彭祖山;山势雄伟,仙风漂绕。进山朝拜彭祖之路,逐级而上;中间为沟,广种风景树。两边石梯旁,花卉盛开。彭祖高寿的雕像,栩栩如生;古柏、石刻,琳琅满目。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彭祖仙山,名扬四海。

据传,当年彭祖在此生活数百年,一面修炼武功,一面研究美食,长期钻研生活长寿之道,颇得真传!加之此地青峰独秀,空气凉爽,正宗养生福地;彭祖高寿达八百岁,放眼全球,仅此一人!

彭祖生活、工作长达八个世纪,留下众多传说故事;他研究多年的“性文化”、“房中术”,对男人、女人均有益处,论据充分,博大精深,给世人留下宝贵经验!仙人彭祖,屹立山中,众生瞻养,延年益寿。

十一、人民公园

成都市人民公园,即建国前的少城公园;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便有城基。清代作为“八旗”营地,专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成为“满城”。宣统三年(1911),公园修建有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藤花榭、湖心亭等名胜。

园内雕塑《壮士出川》,表明抗战时期,出川抗日的川军将士达350多万,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落后的装备,无数次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中指出:八年抗战,中华历史上最大规模民族战争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对于正面战场,四川人民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四川供给总额达八千万石以上,占全国征粮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想象,八年抗战,英雄四川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2021年7月21日

作者简介:

    江跃华,64岁,贵州修文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省散文诗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自由撰稿人;已出版《耀华文集》、《耀华作品集》、《耀华文选》等个人文集。

责编:张蒙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