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小伙子,请问堂安生态博物馆往哪走?”每次听游客到这样的咨询,我都会回答道:您现在已经进入堂安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没有固定的馆舍,它涵盖了整个堂安侗寨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有鼓楼、花桥、梯田、民居、寨门、古瓢井、风俗习惯、生态环境、民族民间艺术等,您所指的“堂安生态博物馆”只是“资料信息中心”。于是便指引游客往寨子上端走去。
一栋栋小青瓦吊脚楼竖立在半山腰上,一层层梯田将整个村寨紧紧围绕,浓郁的树木环绕四周,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画卷。古老的青石步道上,不时有游客三两成群席地而坐,在鼓楼边、花桥中、古井旁,更是游客争相拍照之地,已近黄昏,却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这就是被称为“人类心灵疲惫的最后家园”——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
堂安村距黎平县城65公里、肇兴侗寨6公里,全寨共有200余户889人,均为侗族,在开展和美城乡建设中,堂安村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使得该村寨更加宜居、宜游、宜业。
“世界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吉斯特龙先生和国际知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于1995年徒步进入堂安,当时还未通油路,两位专家对堂安侗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非常惊叹,并决定建设堂安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与挪威合作建设与保护的中国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黎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胡光华说。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于2005年5月开馆以来,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成为肇兴侗寨旅游“后花园”。
走进堂安侗寨,青石板道路两旁民居逐渐被改成民宿酒店、客栈、农家乐、侗族服饰、民族小商品店等,各具特色,充满着浓浓的少数民族商业气息,这就是当地群众创业增收的门路。“在过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慢慢地有些不愿意出去了,选择在家自己干,收入也和打工差不多,还可以照顾家人”堂安村党支部书记嬴维银说。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稻田抓鱼、摘菜、插秧等农事活动,也能学习侗族大歌、学习侗族语言和民族服饰银饰制作等非物质文化,沉静入村庄,感受不一样的侗族风情。
堂安日出观景
“我们这里的发展得益于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传统建筑、传统文化,我们就只是一个居住在高坡的普通寨子”,村党支部书记嬴维银说。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实施风貌整治、寨内步道、消防塘、排污系统、停车场、旅游公厕等系列项目工程,堂安侗寨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
“精工夺天匠,巧手绘蓝图”,走进侗族鼓楼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陆安邦家,墙上挂满了来自群众赠送的锦旗,他介绍道:我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先后跟随侗族木构建筑掌墨师陆春卫、陆继贤学习侗族木构建筑工艺,至今其所创作品有鼓楼30余座、花桥10余座、戏台20余座、吊脚楼民居60余座,所带弟子已经有20余人。当谈到侗族建筑技艺时,陆安帮更是滔滔不绝,向我们展示自己创作的侗族建筑照片和图纸,他表示,会一直将侗族建筑做下去,并将其所学、所创的技艺传承下去。
堂安侗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相应提高,村组干部正在带领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村民委文书潘远红说:在过去,人们都在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通讯不便等发愁,靠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想都不敢想,如今这些基础设施都解决了,生活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环境卫生搞上去,让游客留下来,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创造收益。
堂安梯田
融入堂安侗寨,在传统文化间感受生活的乐趣,在山与田野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心旷神怡,告别城市的喧嚣,这里将是你疲惫心灵的依偎。(张祥勇)
责编:彭会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