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600年前的江南民俗 “活”在贵州屯堡人家生活中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2-20 15:38:05 来源:中新网 作者:凌洁 向淳 吴忠贤 点击: 评论:0

  中新网贵州新闻2月19日电 题:600年前的江南民俗:“活”在贵州屯堡人家生活中

  作者 凌洁 向淳 吴忠贤

  “《鲍氏族谱》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来自徽州的入黔始祖鲍福宝驻扎安顺,在此处选址开辟家园,以鲍姓为主的鲍家屯就此聚居而成。”鲍氏入黔第21代传人鲍安凤,说起村史村事如数家珍。

  “鲍家屯是一个‘活’着的古村。” 鲍安凤说。

  漫步内外八阵格局的鲍家屯古村落,青灰色的石板瓦和石墙构筑起一个“石头城堡”,诉说着曾经的烽火硝烟。

地处黔中腹地的鲍家屯村。吴忠贤 摄

地处黔中腹地的鲍家屯村。吴忠贤 摄

  屯堡地戏、屯堡民居、屯堡服饰、碉楼、“袖珍都江堰”……在鲍安凤的带领下,顺着曲折长巷漫步,带着鲜明屯堡印记的文化符号逐一映入眼帘。

  时代变迁,鼓角争鸣远去,昔日的军事防御堡垒成为屯堡人生生不息的幸福家园。

  “清澈河水缓缓流淌,玩水是我们鲍家屯人的童年记忆。”72岁的吴忠贤带着一口浓浓的屯堡口音。

  吴忠贤是土生土长的鲍家屯人,年轻时就酷爱摄影,2007年退休以后,他背上摄影包跋涉城乡,摄录风土人情,大量作品被各级媒体采用。吴忠贤镜头下的鲍家屯由此为更多人所熟知,他也被乡亲们称为鲍家屯“宣传大使”。

  吴忠贤和妻子经常回老家居住,在他眼中,鲍家屯村最大的财富,就是始建于明代的“一坝一水一片田”水利设施。

  至今仍然发挥灌溉、防洪作用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是明代皖南治水智慧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成就的灌溉奇观,庇护着鲍家屯以及周边村寨各族群众数百年无水旱之忧。

  因其原理与都江堰相同,曾被水利专家赞誉为“袖珍都江堰”,还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以鲍家屯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安顺屯堡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

  安顺屯堡文化学者蒋平平说,一代代屯堡人聚居在一个个连户成片的“石头城堡”里繁衍生息,衣食住行、节庆礼俗等均顽强承袭着江淮文化遗风,“安顺地戏”、“屯堡抬亭子”等国家级非遗所传承的民俗与艺术,一直“活”在鲍家屯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比如,该村地戏队保持15人规模,队员从30多岁到70多岁不等。

  屯堡妇女传统服饰重要的配饰丝头系腰带的制作、鲍家拳均为鲍家屯村独有。编织的丝头系腰40年的手艺人鲍灵平,和这一传统技艺打了一辈子交道。屯丝头系腰传统制作技艺在鲍家屯村传承数百年而不绝。

  如今,鲍灵平和同村二三十名村民一起坚守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制作的丝头系腰带不仅深受屯堡妇女喜爱,也成为极具屯堡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屯堡地戏。吴忠贤 摄

屯堡地戏。吴忠贤 摄

  守艺人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新生代在创新中致敬传统。

  30岁不到的屯堡服饰青年传承人凌雨家住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位于鲍家屯村的工作室,融入凤阳汉装元素的屯堡旗袍,颇受外地和游客青睐。

  “传统文化应该在传承中创新,走入更多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凌雨说。

  沿着屯堡文化和旅游产业蝶变的深深足迹,鲍家屯村一次次走红出圈。2012年,鲍家屯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后,当地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统筹做好古旧村落保护与利用,依托鲍家屯自身的地域文化、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适度开发文创、旅游等业态,鲍家屯名气越来越大。

  “我们支持村民搞农家乐、餐馆等鼓起腰包,5100多人的鲍家屯村,年人均收入突破1.8万元。”鲍家屯村党委书记鲍中任说,围绕当地屯堡地戏、屯堡服饰等民风民俗、手工技艺,发展文旅产业,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

  黔中腹地,以屯堡地戏、屯堡饮食、屯堡服饰等特色文化名片为载体,挖掘传统农耕文明等历史文化资源,更多“屯堡+”激活社会经济发展一池春水,融合创新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