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镇远古城:诗意画卷文脉悠长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19 11:22:0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赵珊珊 吴蔚 点击: 评论:0

  “倚在一把老旧的椅子上,享受夜风吹拂,看水波荡漾。尽管夜已深,古老的码头上依然人头攒动,长虹卧波的镇远老大桥、拾级而上的石阶、缓缓东去的河水、斑驳陆离的灯光、天南海北的游人,多种元素组合的风景让你在那一刻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笔下的诗意画卷,正是黔东南州镇远古城的日常景象。

  明清时期,镇远曾是黔东商贸重镇,是中原经湘楚,过西南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国家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1986年,镇远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镇远,仿佛和几百年前的繁华盛景一样。漫步青石板路,两侧明清建筑鳞次栉比。“一品梯城”的建筑格局独具匠心,依山就势而建的老房子层层叠叠,宛如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傅家大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西商人傅氏家宅,由傅家传人一直居住于此,传至今已是第9代。”4月10日,傅家大院的讲解员王延辉正向游客介绍这所宅院。虽未至旺季,旅游团已接踵而至,古码头与街巷间尽是流连忘返的身影。

  在镇远,像傅家大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六牌十巷,祠堂会馆、津桥码头、古泉古井,青龙洞古建筑群……在3.1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有历史名胜古迹220余处。如何守好文化命脉,是镇远县发展旅游的关键。

  镇远的保护实践,始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依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颁布施行,镇远县守住文化根脉,保持和延续名城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2023年修订的保护条例进一步界定保护范围和对象,健全“州县共管、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历史保护工作力度。

  近年来,镇远坚持“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修旧如旧”的原则,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实施分级保护。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华介绍,通过系统性古城风貌整治,和平村旧址、邹泗钟祠等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得以存续,景区文化承载力显著提升,在适度商业开发中,保留了古城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独特风貌。

  如今,镇远正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多来自北上广深的游客在这里找到情感共鸣,发现超越物质的精神价值。”唐华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吴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