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如果只认为海龙屯代表平播战争,或是还沉迷于赶山鞭、绣花楼等传说,那就Out了。
用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局长吉桃的话来说,海龙屯所承载的土司制度记忆,是古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南边疆的典范,展现了多民族共存共荣的政治智慧和制度创新,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结构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从守护者变身传播者
十年前,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喜讯,贵州遵义海龙屯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遵义人沸腾了!这是迄今为止,贵州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标志着贵州历史文化的国际价值获得了全球认可。
这同时也说明,海龙屯所反映的土司制度,证明了自唐宋至明清时期,贵州并非“化外之地”,而是中央政权通过“因俗而治”,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区域。遗址中的建筑基址、出土文物等,印证了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的交流融合。
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海龙屯、认知海龙屯,近些年来,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做了大量的工作。
认知海龙屯得从自身做起。海龙屯保护团队推行了“全员文化赋能计划”:通过持续三年的“海龙屯文化大讲堂”,不仅请外面专家授课,管理局20多名工作人员也人人走上讲台,自己做PPT,将考古报告、历史资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读,从“遗址守护者”变身“文化传播者”。
“近三年来,我们用制度倒逼学习,每次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读书分享,目前已经开展了三轮,每个员工都走上讲台,既强化了全员对海龙屯历史的认知深度,也将专业资料转化为团队共识。”吉桃说。
在海龙屯陈列馆,这种“人人皆可讲海龙屯历史”的场景,正呈现在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
“土司遗址”的文化基因
春日的海龙屯陈列馆内,前来参观的人们仔细聆听着讲解员解读“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作为“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海龙屯,经常会接待各类参观学习团队,成为观察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活教材,其中还有来自中央党校、贵州省委党校的学员。
海龙屯是土司遗址,党校学员到这里来看什么?
在吉桃的眼里,海龙屯除了有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招牌,更有着深厚的遗产价值。
海龙屯遗址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承载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正因为如此,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主动对接党校系统、中小学校、行政机关等众多单位,把海龙屯遗址、陈列馆转化成了干部培训的实景课堂、学生研学的基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些天,吉桃不断接到汇川区、红花岗区等地中小学校的电话,希望“能把海龙屯故事带入校园”。
让公众走进海龙屯,感受世界文化遗产魅力。海龙屯正充分发挥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土司制度与边疆治理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及党校系统“现场教学点”的作用,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在历史与现实间架起桥梁
海龙屯的诞生与宋蒙战争直接相关。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宋蒙战争背景下,由南宋中央朝廷同意修建的“国家防御工程”。
七百年多后的今天,飞虎关遗址前的层叠石墙,早已不再是军事防御的符号,而是文明对话的密码。
这里是国家治理的历史镜像,遗址区里的文物,既有记载着中央王朝赏赐的碑刻,也有冷兵器、生活器具……反映了古播州地域从南宋到明代数百年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实证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质。
这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立体教材,播州杨氏27代30世725年世袭治播,历代主播者励精图治,治乱兴衰中坚守,杨氏家族的经营换来了播州地区疆域稳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局面,有力推动了播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体现出播州杨氏的国家认同,有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人们通过听讲解、走进遗址区,参与沉浸式体验项目“模拟考古”“土司弓道”“拓片”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在互动中清晰呈现。
正如吉桃所言,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去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海龙屯所反映的土司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适应了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和社会整合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与实践,促进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发展,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鲜活体现。
如今,海龙屯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遗址,正以文明传承的新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包容智慧与文化自信。
记者:李光伟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