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年丰村,位于石门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总面积19.2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境内峰峦延绵、山高坡陡。常住人口536户2394人,少数民族242户1035人,其中苗族202户895人。
年丰,取“年年丰收”之意。村庄已走过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世代村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勤劳、善良、团结,演绎着一段段朴实而动人的故事。
寒风凛冽的午后,驱车从石门乡政府去往年丰村,路的两侧是陡峭山壁,树枝末端悬挂着晶莹的水珠,氤氲的白雾越压越低,我们仿佛置身云端。
大约1小时,行驶的汽车冲破雾气,抵达村庄。
沿着整洁的柏油路继续前行,透过雾气看车窗外的年丰村,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青砖白墙错落有致,不时有牛羊群挡在车前。这个隐匿在高山峡谷之间的偏远村庄,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崭新”二字:新房翘起的飞檐,沾带新鲜泥土的天麻,新搭建的家庭牧场,还有绣娘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裳……
一踏进年丰村村“两委”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便迫不及待地领着我们来到附近的天麻基地。只听见一阵“簌簌”声,村民王荣均“刨天麻”的动作,让寂静的林间瞬间欢腾了起来——他麻利地拨开表层黄土,将拳头大小的天麻装入簸箕。刨出一窝后,王荣均忙拿起一个“小胖墩”仔细查看:“天麻长得不错,个大、品相好,售价可观。但今年我还是不太满意。”
王荣均管护了30余亩地,目前已采收约20吨天麻。之所以感到“不太满意”,是因为采收期进入尾声,他开始闲了下来,“我看村里人尝试种植竹笋、辣椒等农作物,收成都挺好,明年我要把家里其余20亩地种上天星米,天麻春种冬收,得空再忙点其他活路。”
年丰村的村民大多和王荣均一样“闲不住”,他们用勤劳解决温饱,用智慧维持生计,在山顶种竹笋、山腰种天麻、山脚种辣椒、棚内养牛羊,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绘就一幅高原山地农业好“丰景”。
从天麻林出来,陈大明就接到了养牛户王勋登的电话。
王勋登的家庭牧场距离林地不远,步行来到门口,陈大明便出声:“听说你前天刚卖了一批牛,这数量没减,咋还多了几头小牛嘞?”听到陈大明的询问,王勋登暂停饲料搅拌机,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牛棚一空我就不习惯,又去买了几头小牛养起,心里才舒服。”
然而,随着气温越来越低,牧草需要抓紧收割储存,这使王勋登的工作量大了不少。他将饲料槽填满,又开着小货车去家背后的田里收割,来回拖运了好几趟。将近0℃的天气,王勋登的额头却冒出了细汗,脸上的笑意愈发浓郁。
走出棚外,我们被牧场侧墙上的手绘字吸引——“强牛壮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字下面是农户与牛的简笔画。陈大明笑盈盈地解释:“这些家庭牧场的墙面本是一片空白,村里擅长绘画的青年们看到了,嫌单调不好看,就自发组织起来,简单画一画。”正是这一面面别出心裁的墙,将年丰村村民的“勤奋耕耘”定格,成为村庄的一道靓丽景观。
在年丰村,同样被“定格”的,还有苗族同胞传承下来的刺绣技艺和古歌。
村庄主路上,绣娘马绍琴家不时传出“哒哒哒”的声响,门前放置着一袭苗族姑娘的嫁衣裳,精致的做工让人挪不开眼。马绍勤嘴上招呼着我们,手却在穿针引线,踩着缝纫机的脚片刻不停。她正在赶制邻村订的一批服饰,“虽有机器配合,但蜡染、刺绣仍需要手工一点点‘磨’才行。”说罢,马绍琴在纸片上细致地剪出图案,再将其贴在布料上,用各种花线沿边刺绣缠绕,一个栩栩如生的刺绣花纹就完成了。
“每逢重要节日,看着女娃们穿上制作的新裙子,我们心里就高兴!”制作一条手工衣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工序,年丰村的绣娘们始终坚守着这一份宝贵的匠心。
年丰苗族属于大花苗支系,除了民族传统服饰技艺,更能歌善奏,好舞尚拳。农闲月朗风清之夜,苗族小伙吹奏悠扬的芦笙曲,将姑娘们从家里邀约出来,到寨子外的山间旷野对唱情歌。这种“男吹箫笙女弹弦”的恋爱活动,苗语叫“柔革系”,即“坐月亮”,或“串革系”,即“患月亮”之意,以口头文学形式延续。
苗绣技艺构图纯朴、色彩艳丽、线条简洁、针法多样、绣工精巧;苗族古歌语音语法古老,多声部结构千姿百态。至今,年丰村的苗族同胞坚持撰写着“穿在身上、嵌在歌声里”的文化史书,用以追溯天地的起源、万物的创造,守住了文化的“根”。
回到村“两委”办公室,从陈大明的口中,我们知晓了一些年丰村的故事——
曾经的年丰村,偏僻落后、交通堵塞、靠天吃饭。“年丰大梁子,洋芋坨坨过日子,要想吃顿大米饭,得等婆娘坐月子”,一首地方民谣道出了当时村民的贫苦。
2008年,一条进村油路建成通车,年丰村有了出村通道,也迎来发展机遇:村内通了柏油路,组组通了水泥路,户户通了硬化路,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前行路;经过修缮,每户人家的小院焕然一新,舒适宽敞;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载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全村范围实行每周一所有村民打扫卫生的制度,自觉维护文明、宜居、和谐的村庄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农业产业,年丰村现有耕地8931亩,林地17964亩,家庭牧场26家,几乎无一亩荒地,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元,家家修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
……
年丰村的变化,正如张爱光老人所唱:“千万亩土地水都通了,万亩土地连起来呀,劳动的歌声震四方!看咱们的家乡一年一个样,嗨!一年一个样……”
朴实嘹亮的歌声飘荡在年丰村上方,白雾渐渐淡去,露出了躲在后面的夕阳。落日余晖之下,村民背上农具,吆喝着牛羊,匆匆往家走,村庄渐渐炊烟袅袅,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与墙上的字画重叠,我们突然明白了,何为“人勤物阜,岁稔年丰”。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邹佳芮 图/雷昶 视频/安云苇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