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乌蒙、娄山之缘,吞赤水、乌江之间”——走进金沙县平坝镇,新庄村静卧于此,作为平坝镇“西部咽喉”,这里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文明乡风与蓬勃产业的绚丽光彩。
一
新庄村自古便是平坝要塞,地处川黔孔道,是古时黔地入川、川盐运黔及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明洪武年间,茶马古道在此修建,连通桂花、小箐、湖水等地,成为经济流通的古道。其中,黑深沟古道连接新庄村与桂花乡七里半,1.5公里的古道上,370米的石阶路至今保存完好,歇脚石静静伫立,野花野果点缀其间,诉说着昔日马帮往来的繁华。
新庄村茶马古道(新庄村供图)
历史的印记远不止于此。
元朝之前,新庄村境内的西洛河湖一带是云南行省和四川行省的交界处,名叫抵西关。元十五年,设沙溪蛮夷长官司,驻军于此,南北山腰的烽火台旧址至今可寻;明洪武四年,置沙溪巡检司,十五年设马厂牧厂并筑城驻军,饲养朝廷贡马;康熙四年,吴三桂剿平水西后,张姓、阳姓等在此落地生根,“阳家大山”之名由此而来;雍正五年,属黔西州新民里,直至1941年金沙县成立,千年的历史更迭,新庄村的历史脉络始终清晰而厚重。
二
如今,新庄村立足历史底蕴,依托自然禀赋,走出一条种植、养殖、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庄村地处山区,两面环山,气候温和,拥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西洛河水库坐落于此。该水库为小(一)型蓄水灌溉工程,以农用灌溉为主,也具备渔业养殖条件。
新庄村村容村貌(刘荣江 摄)
每至油菜花开时,新庄村便开启了一年中的“旅游季”,百亩油菜花与湖光山色相映,吸引大量周边游客,村里各个农家乐便热闹了起来。李洪进的福鑫园鱼庄便是其中之一。“好多游客来这儿游玩,看完风景就爱来我这儿吃一顿。”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李洪进一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渔业养殖也是新庄村的特色名片。村里开发了250亩养鱼水面和10亩鱼苗培育池,培育起3家渔业养殖大户,既发展渔业,又带动农家乐增收。
在种植产业上,除了传统的玉米、高粱、小麦和油菜种植,新庄村还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丰富产业格局,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新庄村村民正在地里种植魔芋
“今年,结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我们引进两家专业经营主体,发展25亩魔芋和130亩韭菜种植项目。”新庄村党总支书记陈林说,目前魔芋和韭菜均在陆续种植中。这些经营主体不仅带来标准化种植技术,还定期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种植技巧,助力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增收。
此外,村里的小型养殖场也发展得有声有色。6户小型养殖场分别从事养牛和养猪,其中最大的养猪场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养殖生猪一千余头,母猪一百余头。这些养殖场通过科学养殖不断扩大规模,成为村民增收新路径。
三
产业的兴旺,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大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强了,纷纷主动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活动中,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历史、产业、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漫步在新庄村,文明乡风早已融入村民生活的点滴之中。
走近村民何元烈家,门口悬挂着的金沙县平坝镇“农民诗词之家”格外醒目,作为石仓诗社的一员,每逢农闲,他便与诗友们以诗词绘家乡、颂时代。“打牌的少了,谈诗的多了,大伙精气神都变了。”何元烈的感慨,道出了石仓诗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何元烈家悬挂的“农民诗词之家”牌匾及本人所写对联
这个由平坝镇热爱诗词的群众组成的诗社,成员涵盖农民、司机、超市老板、学生等群体。自2015年成立以来,不仅成为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也让乡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50多岁的网格员何光玉,是村里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与守护者。他每日走村串户,将“邻里相处要包容”等叮嘱挂在嘴边,还积极开展防火防溺水宣传,主动调解矛盾、帮扶困难群众。他笑道:“都是乡里乡亲,能让大家提升安全意识、邻里和睦,干起也开心。”
这正是新庄村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依托,构建 “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治理模式,凝聚力量推进基层治理,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生动缩影。
此外,新庄村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建设,在扮靓乡村“颜值”的同时,潜移默化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推动文明理念扎根。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优质生态环境回应群众期盼。凭借扎实成效,新庄村2014年获评“省级文明村”称号,2015年摘得“全国文明示范村”荣誉。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文明未来迈进。新庄村正以全国文明村为新起点,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厚植文明乡风,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荣江 刘晓颖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