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均达
接祖宗也叫中元节或叫过七月半、月半,每年固定在农历七月前半月,即七月初一到七月十四,接祖宗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时间之长也是绝无仅有的,隆重程度是仅次于过年加春节,俗称的年三天。中元节要过半个月,也称月半,或叫他七月半。过年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元节确是祀奉祖先(包括历代祖先内外宗亲)的节日,像似把历代祖先都邀请来住半个月的样子,也许是历史渊源较长,涉及人数众多,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按排得过来。
接祖宗也叫中元节,有的地方叫他鬼节,我们这地方不这样叫,在官方文本里叫中元的比较多,并且在七月半这段时间里是避讳“鬼”这个说法或叫法的,因为只有那些没人照看的孤魂才叫鬼,有人照看的魂叫祖先,在兴旺发达的家里是没有鬼的。接祖宗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即从七月初一开始到十四的晚上结束,耗时整整十四天都是过节的日子。但也分情况,如果家里有三年内新亡的,每年过月半就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十四结束;如果已经过了三年的,那就不一定了,根据自家的时间自由决定,在这半个月里那天接都行,甚至是到了十四那天早接晚送都行,只要把仪式做足,心情表达到位就行。不管早接晚接,烧给老祖人的纸钱或包是必须要烧的,至于多少也没有个定数,根据自家的时间和经济状况多少都行,那也只是个仪式,这叫做“三月清明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目的是把这传统习俗延续下去,让你记得你这家及家人根在何处,面对祖先的亡单,缅怀各代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也可以从口传心授的老人那里聆听家族兴旺衰落的历史,吸取教训,把优良的家风继承下来,让家族的悲剧不再重演。
不管是初一接还是十四接祖宗,神位也叫亡单的那张挂图必须要有,这张挂图约为80*100厘米见方,图的中间位置是祖先名单,名单的最中间处是“某氏门中历代宗亲内外考妣之位”,两旁都是祖先亡者名讳;在挂图中心外围都是装饰图案,大多是传统的二十孝图,如董永卖身葬父、闵损芦衣顺母、曾子啮指痛心、汉文帝刘恒亲尝药、缇萦上书救父、韩伯愈挨杖伤老、郭巨埋儿、鲍出笼负母归、孟宗哭竹生笋、恣蚊饱血、王裒闻雷泣墓、老莱郎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子路百里负米、弃官寻母、王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潘岳弃官奉亲、杨香打虎救父、狄仁杰望云思亲、杨乞彩衣养亲、张菊花跑父留母、沈至绪沈云英父女忠孝双全、刘兰姐劝姑孝祖、李应麟孝感救母、吴氏四兄弟争孝、丁兰刻事亲之类,都是中华孝道文化的精典。别看图案上只是浓淡几笔勾画,每块图案都是一个孝道故事在民间留传很久很长,在只有纸质书本甚至是刻书的时代,都是靠这几笔勾勒把孝文化传播出去和留存下来。我小时候就喜欢爬在八仙桌的供桌上看这些图画,每个图块只有四个字的说明,有的能领会,也还记得,如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那是感动七仙女下凡嫁他的美丽故事,农村里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有的故事家里人也不知道,更没有解释的渠道,反正挂着就是敬祖宗了。在接祖宗当日把亡单挂好、供桌设置好、香案摆好、供奉祀品献上、茶酒、纸钱放置好后,还得在堂屋内的大门后打开大门,面朝大门外给贴在两扇大门上的门神(俗称把门将军)祷告求情,请他放在外的祖宗在这个月半里进屋接受供奉,然后才在亡单案前磕头敬香请祖宗们入席上坐就位,算是接进这道程序的完成,祖宗归家接受供奉了。这道程序都在接祖宗当日的早上进行,奉行早接晚送的规则。
接祖宗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要把自家姑妈接回家和全家一起接祖宗,过去很多人家都沿袭这个传统。我小时候,在七月半跟随奶奶去她的亲侄儿家过月半,那怕走两天的路也是要去的,那位表大伯每年都会在他家门前的梨树上,用棕皮包裹好能够得着的几个梨(避免松鼠吃掉)等着他的孃孃回来过月半。那几个梨养得特透的,味道特好的,几十年过去也没忘掉它。我们家那些年人口多,记得母亲没有去舅舅家过月半,因为母亲不在家,家里的安排就要乱序,母亲是离不开脚的。前两年妻子因岳母刚过世,三年的月半也是回妻舅家过的,只有今年的月半才回归本家一起过月半。在家族人口多的年月,过月半豆腐是必须要推的,在豆腐做好后,母亲总会打几块豆腐和其他菜品叫弟妹送到外婆家,以表达一起过月半的仪式。
在供奉亡单的八仙桌上,除青香、油灯、时鲜水果,纸质的金山、银山外,有的人家还要放置一盘麦子,加上水,让它慢慢发芽,在这个过程里每天吃饭时,家里的大人总会先叫小孩去看看麦芽,并且大声问小孩麦芽齐不齐,小孩回答:齐了。大人们都会说齐了就吃饭。寓意是桌子上的人客到齐没有,盼望亡灵与家人们共同一起就餐,以此表达全家团圆,和和美满之意。
七月前半月,农村的稻子、包谷都还不成熟,只有少量的包谷可以煮吃,炒玉米用来做菜是可以的,其它最多的就是蔬菜类最多了,如茄子、小瓜、洋火、辣椒、毛豆、荆豆、缸豆,山里的野生菌如:鸡枞、春头蕈、奶浆蕈、大黄蕈之类的正是上市的季节,但不是每人都能分享到,一要去得早,二要运气好才能碰得到山里的美味佳肴捡来孝敬祖宗,平常也只有蔬菜,最好的是把年前已腌制了半年多的老火腿打开,截一节,洗干净,或炖,或炒与祖宗共同分享美味,近些年喂猪的人家少了,老火腿也不是家家有,农贸市场上割点新鲜肉也是必不可少。供奉最多的还是那碗青豆腐,它是用自家庄稼地里生长的小南瓜、毛角豆米(未成熟的黄豆)放在碓里舂碎,怕麻烦的放在镭钵里一起捣碎,然后原汁清水煮熟即可食用的菜品,有的也在里面增加些缸豆,使得青豆腐的味道略显更甜些。无论加没加缸豆的青豆腐都是一碗青色、素雅,这是底料,如果喜欢甜的就加糖、喜欢咸就加盐,喜欢味道浓烈的就加醮水,喜欢晕的就加油再煮,喜欢素雅的就将就它。拌饭、泡饭、纯喝都行,在炎热的三伏天这道美食爽口爽心,老少皆宜。
接祖宗的迎请仪式除了第一餐和十四晚上的最后一餐见面和送别礼尽显丰盛外,其它各餐还是本着家里吃什么,供奉的牌位前就供奉什么,那怕是一碗稀饭、一碗面条、一碗素瓜豆、一个梨、一个西红柿都不例外,尽显平常人家的待客的热情之风,但每餐必供,礼数要周到,早餐除外,中、晚餐的香、灯、纸钱、茶或酒必须要有,如果晌午还有吃晌午的也是要供奉的,总之,这犹如家有老人,吃什么都要想着还有一个老人,不管他吃不吃,心意要做到,不能怠慢了祖宗。当然,有时间能做一些山珍海味表达心意,尽显生活富裕也不为过,没有那个敢说奢偧。
除了吃的要招待好接进来的祖先,送的时候也不能薄待了祖先,还得让他们带点伴手礼回去,这是必须的,那样都可以,不过最好还是送他们钱,所以,接祖宗的重头戏就是烧包了,冥中收用的纸钱装的包。小时候,交通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年月,父亲在送祖宗的前好几天就把收藏的的雕板叫包板的找出来,清洗干净,裁好从市场上买来的杵皮白纸,在包板打上墨,然后一张一张地印刷,印刷好后,用家里的面粉调成浆糊,把一张一张的包面粘成口袋的纸包,有时也在包板的另一面刷一些马匹,作为祖宗驮运包的运输工具。包做好后就是写包,包的封面都有固定格式,与过去写信差不多,右起第一列不填写,第二列在顶格处填写中元二字,第三列填写亡者名讳,第四列填写对收包人的称呼,第五列填写日期,日期一定是农历年分,不用公元纪年,如今年是乙巳年就填写乙巳 七月十四 ,背面得大大地写一个封字。在我们家乡周围,多数祖上都是外迁来此的移民,有的在七月十三就送了,那日期应填七月十三。按亡单上名讳逐个填写,什么鼻祖考妣、远祖考妣、烈祖考妣、天祖考妣、高祖考妣、曾祖考妣、祖考妣、显考,从远到近对应的耳孙、云孙、仍孙、晜孙、来孙、玄孙、曾孙、孝孙、孝男,以至于叔伯类就加侄字,外戚就是外祖考妣对应外孙、舅考妣对应外甥,岳考妣就对应孝婿。
有的家里还在继续追根朔源,在祖宗十八代以外继续供奉下去,这个称谓和自称也有另一种写法,我们家乡周围的祖上几乎都是洪武十三年沐英征元以后来的,至今在二十代上下,晚的还没有这个代数,那些年代都是随军或流放云贵、或逃灾躲难来到乌蒙山脉的深山老林里,与原住地无通信往来,失去联系百年后,与本姓氏上先前祖上没有族谱可查,就只能与到此地的第一人为起祖,为一世祖,下面依次为二世、三世、四世……,对应的孙辈反转过来称二十几世孙、十几世孙……二世孙、一世孙。正版的写结束后还要留两个包,一个写给:地盘业主 古老前人,因为据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是外面迁来的,这里曾有原住民,这里的土地及所有一切都是有原主的,所以还要给他们留一个,家家如此;另一个写总请,即:某氏门中历代宗亲内外考妣,因为除了亡单上有名字外,祖上还有那些叔伯姑们没有留下姓名的,更远的外戚们,也不能忘记他们。写地盘业主的直呼其名,落款就自报姓名即可。
过去的包只有小包,给祖宗们多少个包就是一个一个的,近亲的多给几个,远亲的少给几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人们也与时俱进,为了节省装包的时间,把包分成了大包、中包、小包,大包就是一个名字装一大袋,中包就是一个名字装二三袋,小包就是一个名字装一二十个甚至更多不等。
包写结束后,家里有人手的,有的装包,有的折金银子。装大包和中包的,用纸钱把装满即可,装小包得按规矩来。早年,我们每个小包装五份、每份三张纸钱共十五张,现如今也装五份,五张一份共二十五张。其他人家的没考证。烧得少的人家装这几个包在送祖宗的当天就可完成,烧得多的人家提前四五天就着手准备,所以接祖宗的时间耗时较长。
给祖先烧包(纸钱)是必备之物,配角还有金银子。这东西原先只有城里有,因为做冥用金银子的纸张要特殊些,肯定也不便宜,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家里送祖宗就没有金银子这东西,是后来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有了巨大变化之后才有的兴起的。折金银子的金银纸小的有手掌大,大的可应放宽些。折好后的金银子小的四厘米左右,关键就是一口气把它吹胀,吹胀后的金银子与古时银锭维妙维肖,大的一只手掌只能拿一个,小的装在包里,大的放在烧包的火堆里一起烧掉。别看那只是折一张纸,一年只折一次,我几乎去年折今年就忘掉,还得把去年折了留着样品的重新找出来重温复习才折得出来。现如今七月半间冥用商品店专有卖的,专有人折了供店里出售,卖的金银子有吹胀了的,有的没吹胀还是瘪的,有些有不懂的,跟风买了金银子,买来就装,把瘪的也装进去,根本不像古时用的银锭,但心情可知。在封包前把金银子装进去,一个包过去装金子、银子一对,现如今多几个也装进去,反正老祖宗不会嫌多。
金银子、纸钱把包塞满后就是封包,即用面浆之类的粘合剂把口封上。这道程序家里总要等我们兄弟几个回去封,前些年事务繁忙,母亲在家那怕七月十四等到晚都得等着,母亲说,她封的老祖人打不开。封包时,仔细检查每个包封的完整性,不要有破损或粘结不牢靠的,如果有破损或粘结不牢靠的要及时补上,免省得里面的钱财掉出来。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七月半里有的人会梦见离自己比较亲近的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衣服穿得破烂,甚至没鞋子打的赤板脚,或住房破烂不堪,这些人家也就会买或自己粘贴些衣服、裤子、鞋子之类用包装好,一齐烧给牵挂的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还给老祖人烧去纸糊的别墅、冰箱、电视、空调、高档品牌轿车、飞机等,也不管他老祖人处于什么年代,要让他们一下穿越百年、千年,也让老祖人过上今天富裕的生活。
在交通运输靠人背马驮的年代,包封好后,每个包的背面大大地写上一个“封”字,按名字,每两个包夹一张印有马匹的纸,表示一匹马驮两个包,然后与名字总的打捆,免省出差错。今天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他们买的都是飞机、卡车、骄车,叫老祖人都开着车拉起去,只是每顿都是有酒有肉的,不知老祖人去赶扬州大会的路上拉了那么多钱会不会遇到查酒驾的。
吃的已供奉在桌面上,送的东西准备就绪,就等七月十四这天的到来。一年度的一天,是送别的日子,这天从晌午以后就进入临战状态,该准备晌午的供桌上除了硬菜没有外,其它佳品都就已摆得满满的,纸钱烧得足足的,提早让老祖人们该寻找挑夫、脚夫、租车、代驾的都提前准备。临近黄昏,就开始上菜、供饭,桌面上家人想吃什么、老祖人活着时喜欢吃的东西,桌面上应有尽有,虽然面对的只是一张枯黄的祖宗牌,但人们虔诚的心里就认定那是一幅有灵魂的符号,可以沟通、可以诉说的文化符号,可以穿越百年、千年的文化记忆,共同的祖先把分散各地的子孙通过这张文化符号牵连在一起,文化认同、血脉认同、家族认同、家国认同,找到上面共同祖先的名讳,我们都是一家人了。供奉十多二十分钟后,就叩头、敬香、敬酒、焚纸钱、敬佳馔,敬佳馔时每个碗(碟)里掐一点敬出去,表示亡者已食用。同时,每份佳馔再拈出一份作为送别时晚餐,让他们吃好、走好。
把对先人的心情表达完,就是家人聚餐,俗话说的:先人呑了口气,活人吃干净。家人们吃完晚饭,天已渐黑,送别就开始了。送别时了得给祖先交流、祝愿、离别、委托些事儿,再大门两则的门神将军通报,让放行先人出门去赶扬州大会。然后一路青香送行到指定地点,指定地点用煤灰围成一米多直径见方的圆圈,划地为牢,把准备好的冥包按族、戚、总请分放在灰圈内,堆放燃烧。首先点燃的是地盘业主 古老前人和家族总请的,请他们维持纪律,各自按名讳领取,不得乱来;其次点燃的是族、戚的,第三、对无名无姓的在旁边燃烧散钱,叫他们各自去那里领取,让所到之魂各有所得。同时,家里的老人一边呼叫着新人的名字,一边泼出为新人们准备的水饭,一边叫他们领钱,一边叫他们吃饱,一边祝愿他们顺顺利利地去赶扬州大会,此时借着火势,将亡单在大火上烧烤后收拣好,算是一年仪式的结束。
家庭、家族、民族、家国都需要一个认同感,才能团结凝聚。接祖宗仪式在某些环节上虽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随着这古老的传统发展到今天,人们接受的东西跟随科学技术发展而破解,扬弃已被年青一代人的辨识而更新,仪式感重于形式,接祖宗在传统中的仪式感成为人们寻根的重要载体,他不会消失更不会被遗忘,所有的愿景都是追求社会安定、和谐以共、生活富裕,与追求美好生活相向而行。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