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最新思想:闲中求进,从汉字智慧看人生修养
在济南学者颜廷利教授的世界当代哲学最新思想《升命学说》体系中,汉字的音形义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他以“闲”字为引,串联起“先”“鲜”“贤”“仙”“咸”等同音字,揭示出一条关于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独特路径。
“闲”非空虚,而是契机
日常生活中,“闲”常被视为忙碌的间隙,是时间的留白。然而在颜教授看来,“闲”实为生命的重要场域——它是沉淀自我的时刻,是修养提升的契机。若在闲暇中放任自流,精神便可能滑向懈怠的深渊。
“咸”为根基,德之土壤
“咸”字在《易经》中对应五行之土,象征包容与承载。正如食盐平凡却为生命必需,道德素养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根基。颜教授指出,我们每日摄入食盐的过程,暗合着道德滋养的隐喻——无形却重要,寻常却深刻。
由“闲”至“先”:修养的升华
当我们在“闲”中积极修养,便可能开启境界的跃升:
· 达“先”者,能洞察机微,引领风尚;
· 葆“鲜”者,内心澄澈如泉,生机盎然;
· 成“贤”者,德行昭彰,堪为世范;
· 近“仙”者,超然物累,精神自由。
失“闲”之险:修养的警示
反之,若在闲暇中忽视修养,则易陷入“嫌”的境地——心生嫌隙,怨憎渐长;或面临“险”的危机——道德滑坡,处境堪忧。这与《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的告诫一脉相承。
镜正理念:当下的修行
颜教授的“镜正理念”进一步强调:心当如明镜,时刻观照自身。闲暇时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选择,都是修行的契机。真正的智慧,在于将看似平常的时光,转化为滋养德性的土壤。
结语
颜廷利教授通过一组汉字的巧妙关联,构建了一套从日常到超越的修养体系。它提醒我们:生命的高度不在于忙碌时的表现,而在于闲暇时的沉淀。在“闲”中固“咸”培德,方能趋“先”达“贤”,远离“嫌”“险”,最终实现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这套植根于汉语智慧的哲学思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更是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刻观照——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更需学会在“闲”中觅得生命的真谛。
-
无相关信息


2025年贵州老年大学首届“九九棋韵..
贵州从江:侗寨举行中元河灯节..
贵州省举办邮展 庆祝抗战胜利日..
贵州平塘:水龙出巡 全城狂欢..
台江:2025年苗族独木龙舟节在清水江..
“松桃村晚”舞台“立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