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父亲与共和国七十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1-25 10:54:3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徐军 点击: 评论:0

图片1.jpg

我的父亲徐金生,1937年出生在湖南省蓝山县,解放前只读过几年旧私塾。1949年蓝山县解放后,村里办起了新式学堂,新中国的教育学风让父亲耳目一新,父亲打心眼里敬佩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开始拓展全新的世界观。

1956年,父亲考上了郴州师范。除认真学习外,父亲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并担任了团支部书记。1958年,父亲和郴州师范的其他五名同学一起,被秘密分配到七一一矿,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核工业人。

新矿山没有公路,没有学校,没有砖房宿舍,没有新厂房,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数千名志愿军转业军人,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专业知识分子,大家夜以继日地开路拓荒,短短一年就把学校和初期厂房建了起来。1959年,父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除了本职教育工作外,擅长声乐的父亲,也是七一一矿的文艺宣传骨干,每年的宣传汇演,父亲都被抽调负责组织宣传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矿山的职工家属文化活动,不久他担任了子弟学校团总支书记。

图片2.jpg

经过我国第一代核工业人的共同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父亲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以后的父亲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之后的文革最动乱期间,父亲也没有丧失党员的原则,没有说违心话、做违心事。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爆发了,党中央和国防科工委紧急下令在三线地区迅速新建一批战备企业,其中1969年4月28日审批通过了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成立核工业部七一九矿,拥有七一一矿建矿经验的父亲,又被抽调成为第一批七一九矿的拓荒者,开始了新的征程。

新矿山同七一一矿建矿初期难度一样,福建前线的八百多名赣南退伍军人,延续了我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连同各地征调来的知识分子和优秀专家技工们一起加班加点日夜奋战,迅速建成了学校、宿舍和初级生产规模的采矿井巷道与厂房。

图片4.jpg

父亲在七一九矿的初期工作是子弟学校的副校长,兼任矿招生办的招生工作和宣传工作。1972年,父亲调到了工会,除了负责职工家属们的工会各项相关事宜外,重点主抓了文艺体育工作。在他的组织下,七一九矿的男女篮球队和排球队,多次夺得了赣南地区矿山比赛的冠军。文宣队员走遍了江西和湖南的山山水水,通过表演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

全国恢复高考后,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父亲又被调到子弟学校担任校长。1982年,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父亲又被调到了劳动服务公司,管理新生的个体户和待业青年的安置就业工作。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父亲被党组织多次安排调动,无论怎样补缺,轮调,他总是任劳任怨。九十年代初期,正直的父亲被任命为矿劳动人事处常务副处长,直到光荣退休。

退休后,父亲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本色,组织了老年太极拳协会,根据自己对声乐的感悟,引用、改编创作了许多适合老年人养生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为离退休老人们营造了一个和谐悠闲、颐养天年的氛围,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居委会的赞赏。

3.jpg

2017年,八十大寿的父亲收到了“献身国防事业终身荣誉”奖章和证书,编号第0296号,这份奖章和证书在1988年就已评定印制了,为了国防科技工业的隐秘,迟发了近三十年,这是党和国家为父亲送上的最珍贵的生日礼物,感谢父亲对国家和民族无私地奉献。看到父亲手捧证书奖章,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联想起1993年回湖南老家时的情景。

1993年,我爷爷在蓝山老家不幸去世,我和父亲赶回奔丧。1956年父亲离开家乡去郴州时,爷爷奶奶在后山各种下一棵杉树,纪念父亲离家的日子,以后每年都种一颗杉树,奶奶去世早,直到爷爷去世前,37年来已经种了50多颗杉树。由于父亲为了国防事业,三十多年很少回家,乡亲们颇多埋怨,说他未尽孝道,甚至个别宗亲发下狠话,说我父亲不属于故乡的人了。

图片.jpg

父亲很委屈又很无奈,他把爷爷留下的祖屋和杉树交给了宗亲,回矿继续工作。如今手捧国防科工委的终身荣誉奖章和证书,一切委屈都烟消云散。我联想起隐秘六十年没有回故乡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师的肺腑感言:“对祖国的忠,就是最大的孝!”我的父亲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想故乡的宗亲们应该理解他了吧。

父亲与共和国一起砥砺前行的七十年,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贫穷落后走向昌盛富强的七十年。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向父亲和几十年献身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徐军,大学教师,中国铁道出版社《现代推销实务》主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鲜早世界栏目首届最受听众和读者欢迎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和国家级网站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数十篇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各项征文大赛中获奖。)

责任编辑:刘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