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厢桥离我家不远。每天上班,我都要从桥上走过。
我说的这座关厢桥,是位于贵州省都匀市广惠办事环东北路东侧的一座并不起眼的两孔青石老桥。《都匀县志》介绍关厢桥建于明末,具体的年份也无从查找。关厢桥过去是都匀古城北门外的交通桥,从北边进入都匀,必须要经过这座桥。关厢桥南北向横跨高基河跨度约3.5米,长25米,宽8米,高4米,矢高约3.4米,北桥孔跨度约2.8米,矢高约2.6米,保持原始风貌,桥体结构稳定,是都匀现存年代最老的古桥之一,也是都匀历史最长的古建筑物,曾为都匀的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它见证了都匀的历史,然而多不为人知。从明末到今天的数百年间,这座桥不知走过了多少乡民与商贾,又不知有多少马帮驮着当地的山珍野味运到全国各地。不仅如此,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桥不仅见证了都匀的建城史,还是中华民族同气连枝,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实物佐证。
1936年,驻扎在都匀的桂军就在关厢桥两排的桥栏上横幅行书阴刻抗日标语:“不抗日不配做中国人!”“中国人自动起来参加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受个人利用来打内战!”“中央军的兄弟,你们应同我们一道北上抗日去!”“第四集团军”。字径约0、18米,字迹依稀可辨。1938年,正在都匀驻扎训练的抗日名将孙立人,也是骑着他心爱的高头大马,静静地伫立在这座桥上,远眺北方熊熊燃烧的烽烟……
上世纪40年代中叶,徐悲鸿、丰子恺等一批艺术家也是通过这座桥,走进了都匀,走进了这座高原小城,并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墨宝。几年前,据传有一位识宝的都匀人,在五街的旧货市场慧眼识得一幅徐悲鸿当年在都匀画的奔马图,拿到北京请专家鉴宝,鉴定为徐悲鸿的真迹,价值80万……
还是这座桥,迎接过都匀的解放,迎来了都匀崭新的气象。解放后,建在桥北的曾经名噪一时的都匀腊纸厂生产的腊纸,也是通过这座桥运往全国各地,使得都匀腊纸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腊纸之一。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人和车辆需要经过这里来往于两岸,这座古桥承担了巨大的容量。但它已经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力不从心地再也驮不动子孙们了。
于是,到了上世纪末,有人认为这座古桥是一个“包袱”,必须拆掉重新修建新桥。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和文物管理部门的文化人怀着一种对家乡历史负责、对前人尊重的态度,四处奔走呼吁保留这座古朴的石拱桥。在众人的据理力争坚持下,终于保住了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桥。1999年,一座新的桥在原桥址仅半米处并排建成,这座新桥也叫“关厢桥”。但老都匀人还是习惯于把古桥叫关乡桥,把新桥叫“关厢新桥”。其实,按照有关规定,新桥必须距离旧桥50米以上。但是由于地势和山势的因素,关厢桥和旁边新建的桥距离不到一步之遥。于是,形成了今天“一步跨两桥”的桥梁奇观。保留下来的关厢桥不仅成为都匀的一道自然景观,更成为都匀历史文化底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关厢桥也是文物,文物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应该珍惜和爱护;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挖掘出属于自己城市的东西并做好保护工作,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韵味。为此,都匀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7月勒石立下了“都匀市文物保护单位——关厢桥”,以保护该桥。
作者简介:
杨启刚,散文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山花》《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音乐这扇门——中国近现代名家音乐散文集》《〈民族文学〉精品选(2018—2022)》(散文•纪实卷)、《贵州新文学大系1990—2019》(散文卷)等选本;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首届贵州省文学奖”等奖项;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蒙古文等文字对外推介。出版有散文集《一城灯火》等多部专著。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