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处着笔 逐绿向新
——毕节市能源产业发展成绩亮眼
煤炭产量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542万千瓦,全省第一;
全年发电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
刚刚过去的2023年,毕节市能源产业发展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两区一典范一基地”,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深入实施“两换”战略,落细落实“1+6+1”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富矿精开”文章,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新篇章提供了能源精彩答卷。
精开采
黔西市新田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室里,采煤机司机通过操作键熟练地操控着井下的工作面,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新田煤矿是贵州省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的4处煤矿之一,也是贵州省首家通过专家现场验收的智能化矿井。
“我们建成了以智能化辅助系统、智能化采掘系统、智能化经营管理系统、智能化调度系统、智能化安全管控系统、智能化协同设计系统、智能化通防系统七大模块为代表的,可自定义配置,数据共享的综合智能化平台,逐渐形成了以‘智能控制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新模式。”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新田煤矿自开展智能化建设以来,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在产能由60万吨/年提升至120万吨/年的情况下,固定岗位减员160余人,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得益于智能化技术,系统间跨专业联动、超限值联动得以实现,矿区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毕节市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持续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科技装备水平,优质煤炭产能得到有效释放。金沙县渝南露天煤矿和鑫达露天煤矿建成投产,成为贵州省首批建成的露天煤矿。
同时,该市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截至目前,该市采煤机械化率和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均达100%。全市已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36个,机器人示范应用项目1个,智能煤矿1个,5G示范项目2个。
2023年,毕节市全年煤炭产量完成6470万吨,首次跃居全省首位。
精加工
在黔北电厂,一车车煤炭变成电,源源不断输送到大山外。
在海拔2100米的拉苏梁子上,威赫电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总投资约56.55亿元的威赫电厂,是目前世界上循环流化床单机容量最大、参数等级最高的项目,突破了无烟煤高硫煤利用的技术难题。
从黔北电厂到威赫电厂,技术、设备不断迭代更新,毕节的“乌金”变成源源不断的“绿电”。
立足煤,做足煤。毕节市加快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产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升煤炭附加值。
黔西市化工园区里,一条以黔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链主”的化工产业链正在延伸。黔希化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富余一氧化碳,供黔西蕙黔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碳酸二甲酯使用。蕙黔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碳酸二甲酯,供贵州锂想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锂电池电解液使用。
毕节市科学谋划布局新型化工园区,构建完善化工产业发展保障平台。黔西化工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及电子化学、煤基新材料、特种纤维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织金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可降解材料、煤磷化工耦合一体化整体项目。
从单一粗放的煤炭开采、销售,到煤变电从空中走,再到煤变成现代高端化工产品,毕节市推动“黑金”绿色发展,传统能源产业不断提质升级。
新动能
冬日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大风车迎风而舞,光伏板绵延铺展。这是贵州目前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场,每年能提供清洁能源电量4.5亿千瓦时。
乌蒙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和光能。据统计,毕节市可开发风电资源为1677万千瓦,年日照数在950小时至1200小时。
据统计,该市累计建成新能源项目91个,装机规模542万千瓦,排全省第一。
毕节市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不断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把新能源发展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抓手,引进了长通、金元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落地威宁,开发光伏、风电及光伏产业配套项目。
“每道工序只需16秒。”在威宁长通新能源产业园内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经过切割、自动焊接、叠层、前EL测试、层压等20多道工序,一块光伏板生产下线。公司综合部负责人郑乾说,2023年3月建成投产,产值已超过6亿元。
2023年8月,该公司光伏组件二期项目开工建设,二期项目是集单片焊接、叠层、测试等工序于一体的高效光伏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能2GW(吉瓦),年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可带动500余人稳定就业。
毕节市将充分发挥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富矿精开”,大力推进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新型电力系统,持续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为全省能源安全保供作出新贡献,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谢朝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