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产业动态  
废铝4小时重生 酒糟72变焕新 —遵义和平(苟江)经开区的绿色故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6 09:53:00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彭林元 张弘弢 点击: 评论:0

铝合金棒。

酒糟。

和平(苟江)经开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张弘弢 摄影报道

编者按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贵州的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入选,标志着贵州正式融入国家碳达峰核心“试验田”。

从废铝材到再生铝,从废酒糟到有机肥,从垃圾发电到磷石膏“补天”,两家园区各出奇招,通过系统性创新,破解增长与减排的难题。

近日,记者走进两家园区的生产一线,解码园区企业绿色转型故事,为全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绿色方案”。

遵义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绿色体检”。

从废铝材到再生铝,从废酒糟到有机肥,各企业锚定“双碳”目标,用技术创新为企业“高碳体质”开出药方。

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碳达峰试点之一,和平(苟江)经开区正以“绿色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标杆。

5月12日,记者深入园区企业生产一线,探寻这里因地制宜节能减碳的故事。

走进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的库房,汽车旧轮毂、废旧易拉罐等铝制废品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其打包。这些废品经过分拣、破碎、高温熔炼等工序,仅需4小时,就能神奇地“变身”为崭新的铝合金棒。

废铝如何“重生”为再生铝?“分选出高纯度的废铝是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环节。”生产厂长刘勇说:“纯度越高,炼出来的铝液质量越好。”

为攻克这一难题,企业斥资5000万元打造了一条长150米的“分拣流水线”——磁铁吸走金属杂质,涡电流分选机筛出塑料,X光机精准识别材质。

通过这套“组合拳”,让废铝纯度可达98%,不仅每小时能处理40吨废铝,每年还能节省2000万元成本。

更令人惊叹的是,熔炼炉里还藏着节能“秘密武器”:通过将熔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回收用于待熔化的废铝,预热至180摄氏度。这道“预热工序”使铝液产量从每小时4吨增至7吨,每吨铝液消耗的天然气减少17立方米。

“自今年4月二期项目投产以来,企业已累计生产铝棒3000吨。”刘勇介绍,按年产8万吨的产能计算,该工序可节约天然气136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60吨。

如果说废铝的“重生”展现了循环经济的高效,那么废弃酒糟的华丽转身则诠释了资源再利用的无限可能。

在茅台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容糟场,一辆辆货车将酒糟运往各个生产车间。

“每生产1吨酱香白酒,约产生4吨酒糟,这些酒糟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带来环境隐患。”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副总经理江友峰回忆起曾经的困境。

如今,经过十年探索,茅台循环产投公司构建起了产业大循环与园区小循环的绿色“双循环”经济模式。过去被视为酿酒废弃物的酒糟,化身为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等绿色资源。

如何实现产业大循环?在有机肥车间,酒糟经过预处理、高温发酵等十余道工序,蜕变为有机肥料。有机肥车间工作人员杨波介绍,目前车间年产能达到12万吨。

“这些有机肥将用于茅台酒用五大高粱种植基地,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累计改善面积已达100万亩。”有机肥车间负责人刘涛介绍,以此形成“酒糟—有机肥—高粱种植—酿酒”的产业大循环。

当外部循环滋养土地时,园区也有着自己的小循环。

在园区贵州尊朋酒业有限公司制酒车间,记者看到,通过应用机器人上甑、自动摘酒等技术,废弃酒糟一步一步成为生产基酒的原料。

取酒后的酒糟仍未结束使命,它将和酿酒产生的高浓度窖底水一起,通过厌氧发酵、固液分离、净化提纯等生产工序,生产生物质沼气。

“园区每年可产1000万方生物质沼气,沼气经转化后,通过蒸汽供应反哺园区酿酒和饲料生产,形成‘酒糟、废水—沼气—回供生产’的园区能源循环。”生物质沼气项目负责人先阳说。

通过科学布局“肥、饲、酒、气”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年处理酿酒副产物30万吨以上,对茅台酒酒槽、窖泥、曲草等酿酒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此次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对我们也是一次‘绿色体检’。”遵义市播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付承前说,这场“体检”不仅关乎节能减排的硬指标,更是一场产业基因的重塑。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产业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